她,自幼就展現出繪畫天賦,在男性士大夫掌握繪畫領域絕對話語權的古代,她憑自己的畫作在明清畫壇獨樹一幟,被贊為“三百年來獨絕”;
她,出身書畫世家,是明代“吳門畫派”領袖文徵明的玄孫女,卻與丈夫隱居多年,不慕世俗金錢,只潛心繪畫,追求單純的藝術享受;
她一生短暫四十余載,卻創作了上千幅作品,還培養了眾多女性畫家學生;
她就是明代第一才女畫家——文俶(chù)。
文俶流傳后世的作品中,尤其以《金石昆蟲草木狀》最為著名。
這部作品是她用三年時間,根據古籍中的植物和昆蟲進行寫生創作,描繪了1316幅精美的博物圖譜,涵蓋金石、獸禽、蟲魚、草木、果谷、煉造等類目的1070種古代物事。
全書共分27卷12冊,繪制完成后有眾多仰慕者跋山涉水前往寒山祈求一觀,無數名門閨秀也想要學習摹繪這本書中的圖畫。一時之間,被稱為“千金易得,而茲畫不易有”。
至今,《金石昆蟲草木狀》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博物畫的巔峰之作。
《金石昆蟲草木狀》刷邊版
明代人的自然百科圖鑒
這部由24歲閨秀主創的典籍,比英國DK百科早誕生300多年,如今卻只有孤本保存在臺灣省圖書館中不為世人所知。
如今,中信出版將這部《金石昆蟲草木狀》完整出版,帶你走進明代才女的博物世界,我們終于能一睹這部博物與彩繪交融的東方奇跡。
明代第一才女的博物情懷
一部中國自然百科圖鑒
如果問晚明時期大眾最追求什么,那便是奇。
正逢全球貿易擴張時期,明朝人突然感受到開始與全世界產生了連接,激發了他們對異域知識的好奇。身處那樣一個注重奇、想象和眼界的時代環境中,大眾滿懷熱情地追尋奇人、奇事、奇景、奇器,商人和藝術家則花樣翻新地去迎合變動中的趣味。
自宋代以來,“格物致知”是儒者治學的風向標。博物著作有助于“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不只醫生要讀,儒者也應該讀,如此才能成為格物致知的博物君子。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24歲的文俶在蘇州寒山別業中,用三年時間,根據家藏的明代宮廷藥典《本草品匯精要》,描摹出1316幅博物圖譜,涵蓋金石礦物、走獸游魚、昆蟲禽鳥、草木果谷、冶煉制造等十大類, 打造一個紙上博物館,讓人們能夠足不出戶就了解世間奇珍。
書畫三絕
父女、翁婿、夫妻的完美合作
這部書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文俶的精美繪畫,還在于它是由文俶、其父文從簡、其夫趙均三人共同完成,堪稱“書畫三絕”。
文俶,字端容,號寒山蘭閨畫史,吳門畫派領袖文徵明的玄孫女。
她擅長花卉、草蟲的寫生,筆下的幽花異卉、小蟲怪蝶栩栩如生,風格娟麗,深得時人賞識。
明末錢謙益的評價是“點染寫生,自出新意,畫家以為本朝獨絕”。
清代張庚在《國朝征畫錄》也寫道:“吳中閨秀工丹青者,三百年來推文俶為獨絕。”
《金石昆蟲草木狀》至今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博物畫的巔峰之作。趙均與文從簡的書法也為這本書增色不少。
文俶的夫婿趙均是金石學家,撰寫了序言和各章目錄。他的書風圓潤優雅,可以追溯到趙孟頫;
其父文從簡是明代著名書畫家,他為書中的每一幅圖題寫了名稱,字棱角鮮明、點畫遒勁,接近歐陽詢的風格。
兩種書體,一墨一朱,與文俶的彩畫映照,更顯得色彩斑瀾,娛目怡情。
這部書不僅是博物學的經典,更是明代江南文人圈的文化縮影,展現了晚明時期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家學傳承。
跨界解讀:現代科學視角
解析古人的生活智慧
本次《金石昆蟲草木狀:絕美中國博物手繪》全新出版,特別邀請了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副教授張葦航進行審訂和導讀。
張教授為本書逐章撰寫了18篇有趣有料的導讀文章,并增加了20篇本草知識小專欄,文化含量和科學含量雙雙拉滿,比如:
l 雄黃加熱后可以轉化為砒霜?
雄黃是一種天然礦物,學名四硫化四砷。雄黃加熱到一定溫度被氧化后就是砒霜(三氧化二砷),有劇毒,也是古代小說中常見的謀殺工具。而與雄黃共生的另一種礦物雌黃也是一味藥。古人將其磨成粉用于涂抹書上的文字,這就是古代的“涂改液”,也是成語“信口雌黃”的由來。
l 天然牛黃竟然是歐洲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牛黃是牛的膽結石。天然牛黃大多是宰牛時從牛的膽囊中取出,按唐代藥學家蘇敬的說法,牛被喊喝逼迫后自己吐出來的“生黃”才是最好的。由于牛患膽結石的概率很低,并且古代明令禁止屠宰耕牛,因此牛黃極為難得。不僅中國,15世紀的歐洲貴族也把擁有牛黃視為富有的標志,牛黃是最珍貴的皇家寶物之一。直到今天,天然牛黃仍然稀有,價格比黃金還貴。
l 甲骨文最初是從中藥里發現的
清朝光緒年間的國子監官員王懿榮,某日到北京菜市口的中藥店抓藥治病,回家煎藥時在其中一味中藥“龍骨”上發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符號——龍骨并非龍的骨骼,而是犀類、牛類、鹿類、龜類等動物深埋于地下所形成的骨骼化石。精通古文字的王懿榮斷定,這是一種不為人知的早期文字。于是,他在北京城各大藥店重金收購了上千片龍骨,經過反復研究推敲,確認這種骨片是殷商時期的遺物,上面的符號便是當時使用的文字,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甲骨文”。
首次面向大眾完整出版
精心修復,還原400年前的色彩
《金石昆蟲草木狀》自明代成書以來,并未刊刻發行,隨著趙家的衰落,這套圖譜便消失在世人的視線中。它曾被兵部侍郎張鳳翼兄子張方耳收藏,如今這套珍貴孤本收藏于臺灣省圖書館。
本次出版為了還原圖畫的本來色彩,所有圖片都經過專業修圖師歷時三年精心修復,并對內文重新排版,裝幀設計也是誠意滿滿。
精裝、內外雙封燙金,品質感十足;附贈20張四季花箋紙,仿古水紋紙印刷,可置于案頭記錄日常。
限量特供文俶繪《秋花蛺蝶圖》書口刷邊,精美典雅,加贈一份9款用書中圖案制作的透底貼紙。
復古禮盒包裝,防塵防撞,自己收藏,或禮贈友人,都非常精美。
無論是傳統繪畫愛好者、書法愛好者,還是本草文化的研究者,都能從這部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
正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學者孟暉對本書的評價:
“中國古老的博物學與本草學傳統,士大夫文化的理性精神,明代江南的獨特人文風貌,都聚晶在閨閣畫家文俶創作的《金石昆蟲草木狀》里。這一部彩冊讓我們重新擁有明人的目光,去觀察天之所造,地之所生。”
《金石昆蟲草木狀》刷邊版
明代人的自然百科圖鑒
-End-
2025.3.13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