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崔玉濤育兒百科》銷售突破百萬冊,知名養育專家、兒科醫生崔玉濤在無數粉絲的翹首以盼中,又有一本重磅新書上市了!
飲食無小事,“吃”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每個家長最最關心的話題了。
這本《吃的藝術》是“崔玉濤育兒百科”同系列新書,專門聚焦0-18歲孩子不生病、少生病的“吃法”。
在社交媒體上,新手爸媽們的焦慮隨處可見:
寶寶母乳過敏了怎么辦?
孩子積食該如何處理?
明明吃得很多還是很瘦,這是為什么?
三天拉一次大便正常嗎?
怎么判斷孩子是不是性早熟?
可以給孩子打生長激素嗎?……
這些問題看似五花八門,但在崔玉濤醫生細究之下,這些問題許多都與“吃”密切相關。
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與飲食無關的問題,其實也能通過調整飲食來找到解決方案。
這也是崔醫生想寫這本書的初衷。
崔玉濤:中國家長信賴的“國民兒科大夫”
崔玉濤醫生,曾工作于北京兒童醫院與北京和睦家醫院,現任北京崔玉濤診所院長。
如今加在他身上的光環和頭銜非常多,2019年,他被福布斯中國評選為“中國十大母嬰領域意見領袖”;2023年被評為福布斯中國婦幼行業影響力人物TOP20。
他的經典著作《崔玉濤育兒百科》已銷售超過100萬冊。
崔醫生執業40年,30年如一日地做育兒知識科普,在社交平臺上回答家長們的各種問題,在線下舉辦千人巡講,為的就是中國父母學習到更科學的養育知識,中國孩子擁有更健康的家庭養育環境。
在讀者和家長心里,他始終是大家心中那個親切的“國民兒科大夫”。
凝聚近40年診療經驗
0-18歲孩子飲食百科類專著
多年線上線下積累的經驗讓崔醫生深刻認識到:許多看似棘手的育兒問題,并不需要藥物治療,僅通過飲食調整便能迎刃而解。
于是,這讓他萌生了一個新的愿景——撰寫一本以“吃”為主題的育兒科普圖書,為中國孩子們提供系統、全面的飲食指導。
于是這本《吃的藝術——崔玉濤醫生的健康飲食指南》應運而生。
作為《崔玉濤育兒百科》的拓展版,這本書針對0-18歲,特別是0-6歲孩子父母解答了關于如何給孩子吃的全部疑問。
內容基于醫學、營養學知識,并結合實際育兒經驗,讓家長懂得吃有多重要,應該怎么吃,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這也是市面上第一本系統講解孩子飲食健康的百科級別的科普讀物,有了它,家長的焦慮從此有了出口。
特別是面對一些小毛病和小疑慮,很多家長怕小題大做不想去醫院,又擔心自己一知半解、處理不當,這本《吃的藝術》就是中國家長的答案。
從喂養誤區到科學實踐:
為中國家庭提供實用建議
作為一本中國本土的飲食主題育兒科普書,《吃的藝術》十分貼合中國家庭的養育問題。
書中的許多觀點與知識,都十分實用,真正從細微處體恤了中國父母的需求。
代際育兒中的觀念沖突
在代際育兒問題上,書中特別關注老人帶娃這一普遍現象,理性分析傳統經驗與現代觀念的碰撞。
上一輩人的某些經驗是很寶貴的,還有些經驗如今已不再適用,崔醫生將這些觀點再次向大家梳理清楚。
例如,他明確指出了諸如“經期母乳有毒”、“孩子越胖越健康”以及“過度依賴補品”等過時觀念的謬誤。
職場媽媽的輕松育兒法則
針對職場媽媽這一群體,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母乳媽媽背奶的注意事項,還特別關注產后女性的自我照顧問題。
有的媽媽的工作崗位甚至有化妝的需求,母乳媽媽可以化妝染發做指甲嗎?崔醫生在書中給予了肯定,哺乳期的女性也有追求美麗的權利!
家庭化的輔食添加法則
輔食添加這一關鍵環節,崔醫生從中國的飲食習慣入手去提供建議,結合家庭自身的飲食偏好,不建議直接搬運他人的經驗。
這種本土化視角讓指導更具實用價值。
青少年成長的營養密碼
對于學習壓力大、身體發育迅速的青少年的營養問題,崔醫生以科學的態度一一回應了坊間的各種謠言,為家長們提供了清晰、可靠的營養指導。
被譽為“腦黃金”的DHA,建議從魚類(尤其是深海魚)、藻類中補充。
鈣應該從奶制品、豆制品、魚類、貝類、堅果、綠葉中補充菜,而非骨頭湯……
《吃的藝術》不僅是一本飲食百科,更是一本能夠幫助中國家庭破除謠言、消除焦慮、建立正確知識認知的育兒寶典。
相信它能為你帶來全新的養育視角,刷新你的喂養觀點!
兒科診室手記:
沒想到,養育問題,在吃里找到了答案
要說哪里見識過最多的育兒戰爭,那一定是兒科診室這個“戰場”!
這里每天都在上演著為人父母的焦慮與困惑:有人說孩子挑食是“嬌氣”,有人焦慮孩子的身高,有人過度擔心孩子積食,有人總想給孩子吃各種補品……
《吃的藝術》的第一部分講了發生在診室里與吃有關的故事,是按年齡排序,從0-6月齡喝奶階段,到7-24月齡輔食階段,一直講到13-18歲青春期階段。
這部分讓我們跟隨崔大夫聆聽一個個真實的育兒故事,看看這些觀念沖突是如何演變成家庭“戰爭”的,又是如何在崔大夫撥絲抽繭下化解和解決的。
在這里,家長不僅能從他人的經歷中汲取經驗教訓,更能通過案例來理解,為什么表面上看到各種各樣的癥狀,最后能在“吃”的某個方面找到答案。
案例1:孩子長不高?別著急打生長激素!
這個寶寶身高、體重在第5百分位。家長描述孩子主食一般吃粥、餃子、餛飩、面條等,每次都能吃完都還會要。但是家長怕孩子積食所以不敢多給。
崔大夫聽后耐心地分析道:首先,孩子吃完了還想要,說明沒吃飽。
其次,粥、餛飩、餃子這類食物是假稠,食物的含水量過高,碳水化合物比例較低,無法滿足孩子生長發育所需。應該給孩子吃真稠的食物,比如饅頭、花卷、蒸米飯等。
最后,孩子的生長曲線在第5百分位趨勢較為平穩,是不需要急于用藥的,后續應該繼續關注孩子的生長情況。
所以啊,盲目照搬別人的經驗給孩子打生長激素要不得,科學喂養+關注生長曲線才是關鍵!
案例2:孩子吃冷飯,會傷到腸胃嗎?
這是一個從小在日本長大的孩子,在日本習慣了吃涼的食物,可回到國內,姥姥看見孩子吃涼的,又心疼又著急,總想把飯給孩子熱了又熱。
崔大夫給出了專業的解釋:人的腸胃受不受得了不在于吃得涼還是熱,而在于飲食習慣的變化。
孩子在日本已經適應了吃涼的食物,非要扭轉她的習慣吃熱的,等到孩子再去日本又要改為吃涼,這對她的腸胃才是巨大的挑戰呢!
而且,讓從小習慣吃涼的孩子吃熱,不是等同于讓我們吃涼的食物嗎?任誰都會不舒服。
一番解釋過后,姥姥終于放下了顧慮,同意尊重孩子日常的飲食習慣。
科學認知和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從孩子需求出發,為孩子營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系統科普8大類99個喂養主題知識
輕松掌握育兒必修課
本書第二部分就將這些不斷變幻的“吃”的問題分門別類,各個擊破。
共8章,講述“吃”的8大類知識,這8類又可以分為兩個圈層:
第一圈層是講了母乳、配方粉、輔食添加、營養補充,這四者是孩子主要的營養構成。
第二圈層的排便、健康飲食、飲食習慣、生長發育評估,這四個方面的知識共同構成“營養-代謝-健康”的閉環,提醒家長需協同關注以實現整體健康的目標。
輔食不僅僅是營養:它如何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一些新手爸媽對輔食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補充營養上,或者是簡單地認為孩子長大了,可以吃大人吃的食物了。其實輔食對生長發育有著巨大的作用。
輔食可以鍛煉咀嚼能力,促進頜骨發育、乳牙萌出。還能鍛煉口腔肌肉,為語言發育打好基礎。
輔食可以訓練手部精細動作,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寶寶用小手抓取食物,送進嘴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簡單的訓練過程。
當代家長必備育兒利器——生長曲線圖
生長曲線圖是最能直觀呈現孩子生長發育情況的工具。
它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最上方的“97%”稱為第97百分位,表示97%的寶寶體重低于這個水平;如果體重曲線高于這條線,說明寶寶可能過胖。
最下方的“3%”稱為第3百分位,表示3%的寶寶低于這一水平;如果體重曲線低于這條線,提示寶寶可能存在發育遲緩的問題。
畫出專屬于孩子的生長曲線,你可以看到孩子是在幾月齡生長放緩的,又是幾月齡突飛猛進的,可以借此調整喂養的量和方式。
全書第二部分共有99個主題,227個知識,每一個都是中國父母關心的問題,快來書里找答案吧!
視覺化圖表與插畫,育兒書的審美天花板
此外,《吃的藝術》中的圖形化的圖表設計、插畫都做到了賞心悅目,既科學又藝術。
還有許多實用的小漫畫和插畫,讓閱讀變得更輕松了。
講到寶寶便秘時,插畫師畫了腸胃里的小工人,一個在等待膳食纖維,一個則被過量的糖淹沒,一眼便能看出飲食均衡的重要性。
講到青春期孩子的身材焦慮時,插畫師用小漫畫來傳達健康的身材觀。
還有更多實用的小插畫,例如新生兒胃容量的這一幅,讓家長一看就知道新生兒每天能吃多少,不再為寶寶不喝奶焦慮。
如何給寶寶拍嗝,這里畫了正面、側面兩幅圖,手把手教學。
《吃的藝術》這本書是《崔玉濤育兒百科》系列關于飲食的專題著作,深入且全面地探討了兒童飲食的科普知識。
期待每位家長都能從育兒的角度出發,重新認識和理解飲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養育的問題從吃里找答案。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End-
2025.3.13
編輯:孫小悠 | 審核:醒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