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下,外賣箱里飄出可疑的酸味,接單系統里滾動的訂單編號,漸漸變得模糊,好似重復的監控畫面。這可不是某部懸疑劇里的情節,而是外賣騎手群聊中真實流傳的日常見聞。
當穿著明黃色工裝的外賣騎手成為城市里活躍的“觀察者”,他們手中智能終端記錄的,不只是一張張外賣票據,還反映出餐飲食安鏈條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問題。
美團平臺上月熱銷榜單前十的楊銘宇黃燜雞,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某連鎖門店后廚的攝像頭拍到了讓人不安的畫面:操作臺上食材包裝的生產日期是兩個月前,浸在臟水里的土豆片有明顯的黑色霉變,冷藏柜里泛著青灰色的雞肉塊,裹上醬汁就下鍋了。更讓人揪心的是,配送箱里剩下的菜品簡單回鍋后,在深夜變成“秘制鹵味”又端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這場由騎手自主曝光的食品安全風波,揭開了餐飲業的遮羞布。監控畫面顯示,某加盟店后廚員工徒手抓食材,沒戴任何防護用具,案板上凝固的肉渣和菜葉碎屑混成墨綠色塊狀物,墻角外賣餐盒回收箱里還有沒清理的食物殘渣。專業檢測機構抽樣發現,涉事門店雞肉樣本中沙門氏菌超標12倍,食用油酸價超過安全標準7倍多。
消費者維權群里陸續曝光的醫院就診記錄和食安投訴數據,形成了鮮明對比:母嬰群體持續低燒,原因竟是常訂的套餐輔食;三位白領得了急性腸胃炎,源頭是同一家“優質商家”的午市特惠。在這些案例中,外賣平臺漂亮的銷售數據和衛生評級,形成了諷刺性的反差,訂單頁面上9999 + 的銷量數字,好像在嘲笑監管體系的滯后。
市場監管總局的突擊檢查,讓更多行業問題浮出水面:被查處的23家黃燜雞門店中,15家證照不全,8家使用未經檢疫的走私肉源。某涉事連鎖品牌總部的溯源系統顯示,部分食材流轉記錄在配送環節突然中斷,供應鏈末端出現了難以追查的“黑洞”。更要警惕的是,食藥監部門排查發現,這些問題在中小型連鎖餐飲體系中普遍存在。
面對洶涌的輿論,外賣平臺采取了近年來最嚴格的整改措施。美團緊急下架了1477家資質有問題的商家,推出“陽光廚房”直播功能,覆蓋3.6萬家門店;餓了么啟用區塊鏈技術建立食品溯源系統。這些數字化監管手段和市場監督部門推行的“互聯網 + 明廚亮灶”工程相結合,讓后廚操作不再隱秘。
當消費者點單前開始查看商家的進貨憑證和消毒記錄,當騎手自覺成為食品安全監督的民間力量,這場由黃燜雞引發的食品安全風波,正在改變整個餐飲行業的生存規則。那些曾在灰色地帶經營的商家發現,新餐飲許可證審批時間延長了45%,監管部門對供應鏈的突擊檢查次數增加了3倍,消費者用訂單投票,正倒逼整個行業進行自我革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