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小區花園里,我親眼目睹了一場令人窒息的對話。
兩位遛狗的中年女士擦肩而過時,其中一位穿皮衣的女士突然拉住對方說:“你知道嗎?老趙家兒子考公務員又失敗了,都三十好幾的人了還沒有結婚。”
“是嗎?他家兒子怎么這么不讓人省心!”
兩人的話音剛落,旁邊一位大叔牽著狗快速從她們身邊離開了,臉色特別不好。我想,這位大叔一定就是那位女士口中的老趙。
這樣的場景似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人到中年才驚覺,原來有些人的存在就像黑洞一樣,不知不覺間就能吸走你整天的好心情。
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誠然,對的人,能互相滋養;錯的人,帶來的只有消耗,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
人到中年才明白:最好的活法,是遠離黑洞體質的人。
01
那些把你當情緒桶的人,正在偷走你的生命能量。
垃圾
去年公司體檢,吳姐查出了甲狀腺結節。醫生再三叮囑要保持情緒穩定,可她工位對面偏偏坐著的正是“祥林嫂”李姐。
每天早晨剛坐下,李姐的抱怨就像開了閘的洪水:“我婆婆又把剩菜放冰箱三天了”“我女兒這次月考又退步了”……
幾個月后,吳姐去醫院復查后唉聲嘆氣地說:“我明明一直在吃藥控制,怎么結節還是越長越大了呢?”
直到公司部門調整工位,吳姐搬到了策劃組。半年后,吳姐又去復查,結節竟然縮小了三分之一。
原來策劃組的劉哥是個攝影愛好者,午休時常帶著大家看他的獲獎作品,講他在西藏攝影時的一些故事。
吳姐說自己現在自己每天午休都很開心,就像是在充電一樣,連帶著工作效率都提高了。
心理學教授喬丹·彼得森說過:
“長期處于負面情緒磁場中的人,皮質醇水平會比常人高出30%。”
所以,那些把你當情緒桶的人,正在用看不見的刀片切割你的生命能量。
垃圾
02
真正滋養的關系,是互相充電的遇見
我家樓下有家24小時便利店,店主陳叔是個神奇的存在。
去年冬天深夜加完班,我去買關東煮,他正在教新來的聾啞員工打手語:你看,這是“加油”,這是“你很棒”……
暖光燈下,五十多歲的陳叔比劃著手勢的樣子,讓我想起老家院子里那棵總在冬天開花的臘梅。
上個月暴雨導致電路故障,整條街的店鋪都提前打烊。經過便利店時卻發現燈火通明,陳叔支起雨棚擺出充電寶和熱水壺,手機屏上滾動著“免費避雨充電”。
后來,一位渾身濕透的外賣小哥捧著陳叔遞來的熱茶時,眼眶都濕潤了。
陳叔這樣的朋友就像行走的充電寶。他們未必能解決你生活中的難題,但總能在你能量耗盡時,默默為你接上電源。
跟陳叔這樣的人相處,你會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濾鏡都變成了暖色調。
03
中年人的社交斷舍離,是最高級的養生
考古學家在整理敦煌遺書時發現,晚唐時期的文人圈子流行一種“篩友帖”:
把朋友名單寫在宣紙上,對著燭光反復篩選,最后只保留那些能讓燭光更明亮的名字。這種古老的智慧,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依然閃著光。
就像閨蜜小蔡去年退了三個微信群:攀比擂臺似的高中同學群,充滿販賣焦慮的媽媽群,整天為幾毛錢吵架的小區團購群。
現在的周末,她會帶著自制點心去書法老師家喝茶,或者跟著戶外俱樂部去山間寫生。
上周見到她時,她對我說:“原來減去80%的社交,生活質量能提升200%。”
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說:“整理物品就是整理人生。”中年人的社交斷舍離何嘗不是如此?
那些需要你小心翼翼維護的關系,那些讓你產生自我懷疑的相處,就該像整理衣柜那樣,把已經變形的、起球的、褪色的,輕輕地拿出來處理掉。
站在四十歲的門檻回望,突然讀懂了《莊子》里“泉涸,魚相與處于陸”這句話的深意。與其在干涸的泥潭里互相埋怨,不如游向滋養你的清泉。
余生不長,愿我們都能修煉出識別能量磁場的智慧,把有限的生命電量,留給真正值得的人。
當你開始主動選擇與誰同頻,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調整信號。
人生不需要太大的圈子,遠離消耗你的人,靠近滋養你的人,和優秀的人同行,與舒服的人相處,跟樂觀的人深交,內心安寧,從容自在,就是一生的幸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