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達終于是解脫了!最近海能達跟美國長達八年的官司終于算是塵埃落定了,雖然6000萬保護費的結局在很多人看來并不怎么完美,但至少海能達能喘上一口氣了。
海能達究竟是咋回事?美國人又在?;ㄕ袉??
六千萬買單,塵埃落定?
這件事情發生的最根本原因是海能達搶了摩托羅拉的蛋糕,作為全球對講機領域的領軍者,摩托羅拉在行業已經盤踞多年。
但海能達的崛起讓摩托羅拉感受到了東方的壓力,2016年后的海能達不僅在國內搶占了大量市場份額,還迅速進軍國際市場,成了摩托羅拉的強勁對手。
眼看著自己在全球通信市場的霸主地位受到威脅,摩托羅拉雖然不可能坐以待斃,直接在2017年指控海能達竊取其商業機密,并先后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多國提起訴訟,要求天價賠償。
官司一打就是八年,本身占理的海能達自然不可能任由摩托羅拉污蔑,選擇了同摩托羅拉硬剛,但訴訟是有成本的,每年為應對美國的訴訟公司要支付高達兩億元的律師費。
這對一家還要在全球擴展業務的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消耗,其實摩托羅拉手里根本就沒有什么扎實的證據,所謂的竊取商業機密只不過是為了混淆視聽的借口罷了。
如果證據確鑿,官司也不可能一拖就是8年,只不過這場訴訟根本就不是一場單純的技術之爭。
從美國司法機構的裁判者的立場出發也是能拖就拖,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嶄露頭角的中國科技公司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所以這場訴訟的泥潭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美國對我們的制衡之策,哪怕是拖到現在,美國法院也沒打算息事寧人,硬要海能達支付6000萬美元和解金才算終局。
6000萬就這么給了美國人,說實在是有點虧的,但事情要從兩方面看,雖然交了這6000萬美元讓海能達感覺十分憋屈,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也還算是個理性決策。
6000萬美元的確不少,但比起每年因為訴訟額外增加的成本來看,這個價格也算是可以接受了,根據海能達的公告,他們已經結合案件的最新進展計提了預計負債,準備用這筆錢來徹底了結糾紛。
從這一點來看,海能達對于案件的預期還是有思想準備的,而且公司已經做好了避免未來財務風險的打算,確保公司的正常經營不受影響。
海能達并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中國企業,此前阿里巴巴曾在類似的案件中花了4.35億美元與美國投資者和解,中興通訊也曾以10億美元與美國商務部達成和解協議。
其實訴訟只不過是美國為了遲滯我國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發展的策略罷了,只要我們在某些領域有迎頭趕上的架勢,美國就會想方設法的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給我們下絆子。
就算沒有辦法真正阻止我們在科技行業的發展,也至少要像鬣狗一樣從我們身上拽下一塊肉來,這種花錢和解的操作已經成了常態。
為什么美國人偏偏盯上了海能達呢?
海能達,美國人盯上啥了?
海能達是在全球專網通信領域數一數二的巨頭,2022年全球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發明專利排行榜上,海能達穩居專網通信領域的第一名。
在國內,海能達主導了我國數字對講機標準和警用數字集群通信標準的制定,同時也在衛星通信等高端領域有所布局。
而這些恰恰是摩托羅拉的老本行,過去摩托羅拉在這個領域幾乎處于壟斷地位,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儲備和市場份額在專業無線通信市場維持著高價策略。
海能達直接打破了壟斷,對比于摩托羅拉原本的產品,海能達的價格實在是太具優勢了,同樣的品質低廉的價格讓摩托羅拉的產品瞬間沒有了競爭力。
海外市場上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了使用海能達的產品,摩托羅拉多年構建的通信大廈岌岌可危,再加上我國在5G領域全球領先的地位,海能達的產品自然在5G層面優勢明顯。
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2022年的印尼G20峰會以及卡塔爾世界杯等大型國際活動中,都能看到海能達的產品。
其優異的性能表現讓海能達逐漸被業內稱為中國對講機之王,有人將它比作專網通信領域的小華為。
現在海能達產品不管是信號穩定性還是續航能力都漸漸超越了摩托羅拉,有了登頂王座的苗頭。
當海能達開始布局在美國市場的拓展時,老牌巨頭摩托羅拉終于忍不了了,為了保持自己在全球市場的壟斷地位,摩托羅拉在2017年開始了對海能達的訴訟戰,指控其通過雇傭摩托羅拉的前員工獲取了商業機密。
其實美國政府早就想對海能達動手了,摩托羅拉的訴訟正好給了美國政府一個借口,海能達也成了涉及軍民融合產業的重點對象,被列入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不可信供應商名單。
這個所謂的軍民融合背景是美國政府打壓我國科技企業時慣用的借口,美國政府認為這些企業有可能通過民用技術渠道獲取與其軍事相關的敏感信息,從而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海能達只是美國對我國科技企業打壓的一個縮影而已,這些年我國企業在美國經歷的不平事太多了,不管是華為、中興還是海康威視都曾經或正在面臨類似的制裁和限制。
就連小米這樣的民用級產品都成了美國制裁的對象,美國如此頻繁地打壓我國企業,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美國人為何處處針對我國?
美國向來以自由市場自居,號稱無論哪個國家的企業都可以在美國公平競爭,但這只不過是美國人打出來的幌子而已。
每當有我國企業在技術領域嶄露頭角時,美國人就立刻換了一副面孔,想盡一切辦法的打壓和牽制。
過去幾十年,隨著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高科技領域涌現出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不光有通信行業的海能達,還有5G技術全球領先的華為,這種技術優勢直接威脅到了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
現在我國在5G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超過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正是這一系列的突破才讓美國感到了壓力。
這些年美國憑借技術優勢不知道割了全球多少撥韭菜,所以在美國人眼里對于關鍵技術的絕對領先地位是有執念的,現在我國各項技術快速追趕,美國自然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于是針對我國企業的各種限制措施和打壓手段便接踵而至,但美國的擔憂不光停留在經濟層面。
美國人對我國企業的打壓還涉及到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對立,在美國的一些政客眼中,我國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與他們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于是他們把我國企業的發展視作是對其全球霸權地位和意識形態的挑戰,在美國國會和政府的一些文件中頻繁出現國家安全這個詞。
中國的發展在美國政客的眼里早就成了洪水猛獸,到現在全美已經出現了恐華癥,不管我國在哪一方面取得突破,在美國政客看來都可能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而所謂的威脅理由往往非常牽強,現在的美國政治已經形成了只要跟反華排華扯上關系就可以贏取選民支持的怪圈,時間長了,美國的慣性思維也就形成了。
我們的新疆成了強迫勞動的典范,我們的一切科技產品都能更所謂的美國國家安全扯上關系,所以美國打壓海能達并不稀奇,只不過是在通訊行業海能達踩中了美國的尾巴而已。
其實美國政府這種泛安全化的做法也不是針對我國企業,只不過現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讓美國感到了恐懼,過去日本經濟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也一樣對日本進行打壓。
法國阿爾斯通和日本東芝等公司都受過美國的迫害,所以現在美國拼了命的打壓我國的一切行業其實就是在為我國科技崛起背書,只有能夠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才會讓美國如此不顧一切的打壓。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美國發現自己的全球霸權地位開始受到威脅,在高科技領域。
無論是5G、人工智能,還是量子計算,我國企業在多個領域都展現出強勁的競爭力。這讓美國感到不安,因為美國的全球霸權,不光依賴于軍事力量,更依賴于科技和經濟的主導地位。
結尾
海能達用6000萬美元和解雖然讓這場長達八年的官司畫上了句號,但也讓我們看到了背后的復雜局勢。
這哪里是簡單的商業競爭啊,分明就是通過法律手段的國家博弈,不信我們往后看,美國人針對我國企業的打壓手段絕對不會停止,只要中國一天天強大,美國自然會想方設法的打壓和制裁我們。
只不過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打壓和制裁絕對不可能讓我們的發展腳步停止,等到我們重新站回世界巔峰的時候,再看看美國該怎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