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致病性病毒與生物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藍柯教授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發(fā)表題為DR5 is a restriction factor for human 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個人類皰疹病毒新的宿主限制因子DR5。
人類皰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es, HHVs)是一類具有高度傳染性的雙鏈DNA病毒,能夠引發(fā)多種人類疾病。該病毒家族包含八種結構相似的病毒,可分為a、b、g三個亞科。其中,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屬于g-皰疹病毒亞科,可誘發(fā)卡波氏肉瘤(KS)、原發(fā)性滲出性淋巴瘤(PEL)和多中心性Castleman病(MCD)等多種惡性腫瘤。與其它皰疹病毒類似,KSHV具有兩相生命周期,包括潛伏期和裂解復制期。在潛伏期,病毒僅表達少量基因,不產生感染性病毒顆粒;而在裂解復制期,病毒大量表達基因并產生感染性病毒顆粒,同時暴露于宿主抗病毒免疫系統(tǒng)的多種防御機制中,如干擾素信號通路、炎癥小體激活、細胞凋亡、自噬和內質網應激等。
細胞凋亡是宿主抗病毒防御的重要機制,能夠清除被感染的細胞。細胞凋亡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發(fā)生:一種是外源性凋亡途徑,由特定的細胞表面受體(如腫瘤壞死因子受體(TNFR)、Fas配體(FASL)受體和死亡受體與其配體結合觸發(fā);另一種是內源性凋亡途徑,由B細胞淋巴瘤2(Bcl-2)家族促凋亡蛋白引起線粒體外膜通透性增加而觸發(fā)。KSHV編碼多種抗凋亡因子(如vBCL-2),通過調控p53誘導的細胞凋亡來抑制宿主細胞的凋亡,但其調控的凋亡途徑主要屬于內源性凋亡途徑。然而,外源性凋亡途徑在KSHV感染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該研究發(fā)現死亡受體DR5能夠有效抑制KSHV的裂解復制。進一步研究表明,DR5的抗病毒功能依賴于其誘導的細胞凋亡,且DR5的內化對其誘導的細胞凋亡和抗病毒功能至關重要。此外,研究人員發(fā)現DR5是一個干擾素誘導基因,并在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過程中經歷了正向選擇,其中A62位點對DR5的抗病毒功能至關重要,影響了DR5與其配體TNF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RAIL)的結合能力。相反地,KSHV利用自身編碼的E3連接酶K5通過泛素化降解DR5,從而拮抗其抗病毒功能。有趣的是,研究還發(fā)現DR5對其它皰疹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和EB病毒(EBV)也具有廣譜抗病毒活性。同時,這些病毒也進化出了相應的拮抗機制,以逃逸DR5介導的抗病毒作用。
總之,該研究首次證實DR5是人類皰疹病毒新的宿主限制因子,能夠抵抗多種皰疹病毒的感染。這一發(fā)現不僅揭示了DR5在抗病毒免疫中的關鍵作用,還為研發(fā)針對皰疹病毒的新型抗病毒療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后韓春燕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藍柯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417372122
來源: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編輯:吃一口小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