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專欄 ——張春
作家,心理咨詢師,
著有《一生里的某一刻》《在另一個宇宙的1003天》。
曾經聽研究健身動力的朱光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他有一位會員,煩惱自己是個吃貨,無法委屈自己的胃口,根本管不住嘴,最期待的就是晚上去找好吃的。朱光老師就問他,那我們來理一理,上周的21頓飯,你都吃了些什么?核對之后,發現他一周實際上只有四五頓飯吃得不錯,其他都是混過去的。
混過去的那些飯我完全可以想象。比如,早飯吧,要么不吃,要么是最順手的那個攤買的,軟綿綿布著水汽的包子,稀薄的豆漿,煮過了頭、橡皮般的茶葉蛋。我有位前同事,每天會打包現做的拉面當早飯。每天早上他都在自己的格子里,一邊接各種騙子和推銷員的電話聊天,一邊舒緩地享受著他非常休閑和美味的早晨。我真的很羨慕他,就算他后來被公司裁掉了,想起來還是羨慕的。能像這樣活著的人肯定不多,畢竟沒有多少人想不到這樣會被開除。
所以,從早飯就可以窺見一二,僅僅是早上,那個照理說應當迎向人生盛宴的時刻,許多人都是在焦灼、饑餓和木然中度過的。
《晚酌的流派》中,
女主每晚都去精心挑選、烹飪食材,
將熱愛生活的詮釋到極致 ?
我開冰激凌店的時候,客人們常常充滿信心地建議我增加或改進某個品種。如果每個建議都采納的話,那我店里已經增加了一千個品種。而原來的那些,也應該經歷了100次變化。想起這個,是因為剛看到一位網友發言,說與做食品生意的朋友探討產品口味,出了許多絕妙的主意,感覺自己天賦爆棚。不禁莞爾。
我們國家大概真的是很愛吃。好像也前所未有地流行著美食話題、美食書、美食劇、美食IP。那時候國產美食番《深夜食堂》被大為詬病,我把日版的翻出來看了兩集。這個超高分神劇里客人要吃什么就做什么的設定,一直讓我感到心焦。因為做生意非常需要產品穩定。比如,客人說這個很好,下次來了又點,但店里卻沒有備料!好,吃不成了,客人失望而歸。也許客人還會再來一兩次,但你又不知道他什么時候來,到底什么時候應該準備這個材料呢?那如果客人來了兩次都吃不到,這個客人還來不來呢?
材料備少了客人點不到,那是不是應該每天都備齊?這就又涉及倉儲了。店很小,備多了就要占據冰箱,占據店堂的空間,在狹小的后廚和操作臺中,空間太有限了,寸土寸金呀。所以你看,越小的店,菜單越簡單。大店才能容納大菜譜。深夜食堂里的基本設定,只能說是一種藝術家的創造。
《深夜食堂》講述了一家樸實無華的日本餐廳,
由于食客對于特定菜品的鐘情,
建立了一種簡單而深刻的心靈之交 ?
我光顧過一個仿照這種做法的店,它開在網紅感性的文藝區。我吃到過一次培根卷,兩次芝士土豆,和一盤烏黑的煎餃。這些東西再點就點不到了,很苦惱。也有老板即興制作的食物,不收錢請客人吃,還請我們喝酒。我很樂意去找他玩,但真的想吃東西時,還是覺得麥當 勞靠譜。這就是故事和生意的區別吧!
有時候我會想,有那么多人都很會做飯嗎?或者只是在偏愛自己的手藝?我們真的有那么熱愛美食嗎?我們真的在麻木庸常的生活中,保持著敏銳的觸覺和旺盛的熱情嗎?就像我有一位小友忙著節食減肥,常感慨自己做的飯美味異常。我可以理解對食物原味的喜愛,但是因此說自己手藝了得,會不會夸張了一點?他的主食明明就是水煮白菜:水燒開——燙白菜——吃。
日劇《孤獨美食家》第十季了,
自始至終傳遞的核心都是:吃自己想吃的最幸福 ?
所以,會不會其實我們心里有數,但就是想說點好聽的,給受了委屈的自己;又或者根本就是自吹自擂,因為熱愛美食這個事兒太小,小到不用對任何人負責,小到連自己都不愿深究。
談起美食,好像幸福就裝在鍋碗瓢盆里,好像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但是,也可以說說不好吃和無所謂吧!說說不合胃口的東西;說工作不如意、前程渺茫;說說身體肥胖、感情空虛、新年不快樂、生日也不快樂。直到,終于真的想起來,很久沒有美美吃一頓了。
原文刊載于《時尚COSMO》2025年2月刊
編輯 :聶麗平
撰文:張春
新媒體編輯:蘭昕雨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片來源:小紅書 / 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