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段挖掘機填埋群貓的視頻引爆網絡,坑中貓咪驚恐逃竄的畫面,讓無數人隔著屏幕感受到窒息與疼痛。
3月11日,網友上傳視頻指控“佛山三水農業農村局活埋900多只貓”,立即引發病毒式傳播。
視頻里破損的貓籠、沾滿泥土的貓爪,與爆料者“這些貓有的是被偷的”的控訴形成情感共振。
佛山市、區兩級農業農村局迅速回應:核查轄區無此記錄,并呼吁公眾舉報視頻源頭。佛山市伴侶動物保護協會實地調查后也確認,三水區未見異常。
這種“視頻有圖卻無真相”的吊詭局面,正正暴露了社會治理中信息溯源機制的薄弱——當熱點事件發生時,官方僅憑“非我轄區”的聲明,明顯是難以服眾的。
根據認證為“伴侶動物專項基金”的博文提及,2024年12月三水區曾發生類似銷毀流浪貓事件,于是,歷史記憶疊加現實疑云,加劇了公眾對“運動式執法”的擔憂。
事實上,該事件的爭議焦點還集中在《動物防疫法》的解讀上。官方援引第76條,強調對未檢疫動物采取無害化處理的權利。但中國政法大學李教授指出:“第57條明確無害化處理僅針對病死動物,健康活體直接填埋涉嫌程序違法。”
這種法律條款的模糊地帶,讓基層執法陷入兩難:既要防控動物疫情,又要避免觸碰動物保護紅線。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假設涉事動物確需銷毀,“活埋”是否唯一選擇?
動保組織提出的安樂死、分流救助等方案,在多地依舊是難以落實,有基層工作人員私下坦言:“財政撥款有限,專業設備不足,快速填埋是最經濟的選擇。”
可是,這種粗暴的“成本優先”思維,與現代社會對生命尊嚴的追求形成尖銳沖突。當防疫措施演變成集體創傷記憶,損害的不僅是政府公信力,更是整個社會的文明水位。
此次事件折射出的深層矛盾,是行政透明度與公眾參與感的斷裂。官方在辟謠時僅強調“非我轄區”,卻未公布核查過程;呼吁舉報視頻源頭,卻未啟動跨部門協查。
這種“自證清白”式的回應,在全民監督時代顯得力不從心。
所以,我建議建立動物處置全程錄像制度,開通可視化監督平臺,用技術手段破除“暗箱操作”猜疑。同時,亟需在法律層面明確無害化處理的具體標準,避免各地自行其是。
疫情防控與生命尊嚴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當我們學會用法治框架平衡各方訴求,用科技手段增強行政透明度,才能避免“每只貓爪都踩在社會良心的痛點上”的循環悲劇。
期待有關部門以此為契機,開啟動物防疫領域的治理革新,讓每一次公共決策都經得起法律推敲和人性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