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
(梁安)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云長期聚焦我國奶業精深加工核心技術的攻關,她堅定地認為,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中國奶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力量,中國奶業與全球奶業的同臺競技,將逐漸轉變為供應鏈產業鏈的競爭,乃至是創新鏈競爭。
突破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推動奶業產業鏈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當前,我國正通過科技創新加速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增長。在王彩云看來,盡管我國奶業發展水平持續上升,在奶牛繁育、乳鐵蛋白等技術方面也都實現了突破,但我國奶業精深加工產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特別是乳清蛋白、乳鐵蛋白、脂肪球膜蛋白等關鍵原輔料,仍面臨國外的技術制約。針對這一問題,王彩云認為,應聚焦奶業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并實現奶業精深加工技術的創新突破與產業化應用,助力我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 。
王彩云表示,新技術變革促使奶業競爭核心轉變,要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運用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重塑供應鏈管理,構建智能化、協同化的產業鏈生態,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高效運轉,推動中國奶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據她介紹,當前,伊利已率先在行業內完成了跨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全鏈數智化布局,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從最初僅僅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提升運營效率,到當下緊握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機遇,伊利已擺脫傳統增長路徑,打造更加高效的產業鏈。
王彩云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建立乳鐵蛋白原料粉生產線,實現工業化的生產應用,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奶業的核心競爭力。
構建新型產學研用融合生態圈,吸引跨領域復合型人才
奶業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支撐。一直以來,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在談到如何為奶業科技創新和智能制造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時,王彩云提出,要更好地實現產學研用之間的緊密銜接、發揮各創新主體的協同效應,需要打造新型產學研用融合生態圈。
她認為,應鼓勵教師和科研院所人員在完成教學任務和學術研究的同時,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技術應用等相關工作;同時,加速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接科技重大項目,加強共性技術研發,拉通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行業間的貫通式創新。通過這些舉措,將創新主體的“單兵作戰”變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等多方的“協同發力”,實現創新資源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為推動我國奶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勢在必行,而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國奶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重要舉措。隨著消費者健康需求的不斷釋放,奶業傳統生產方式已經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作為奶業基層技術領域的代表,王彩云堅信,應以“數據要素賦能”為突破口,加快數字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必將激活全產業鏈價值。未來,她將始終圍繞“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奶酪”的產業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努力將”奶瓶子”牢牢地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
編輯:王欣童
校對:張華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