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舉家自殺盡忠臣,仰面青天哭斷云。聽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鐵州城。
自古以來,湖湘大地民風淳樸彪悍,近代更是能人輩出,他們挽狂瀾于既倒,在尺寸之間救山河。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在近代也是飽經滄桑。長沙保衛戰相信大家也曾有所耳聞,它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它也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其實在歷史上也有一次關乎國運的長沙保衛戰,雖然最后失敗了,但是其過程是值得我們銘記和思考,那就是發生在宋末關乎宋朝國運的潭州之戰。鄭思肖作為宋末元初的著名詩人,曾寫下《詠制置李公芾》這首詩來紀念潭州之戰犧牲的將領李芾以及曾經那些戰死在潭州城下的壯士英靈,可見潭州之戰的殘酷。很多人認為潭州之戰只是以卵擊石,其實這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通過閱讀本文,相信讀者對這個問題會有深刻的理解。
(科普:宋朝在地方設置路為一級行政單位,潭州為荊湖南路治所,州治長沙縣,轄長沙以內等縣。潭州為今湖南省長沙市。)
蒙軍南下,南宋朝廷的窘境
為了更好的理解潭州之戰所處的時代,讓我們先回溯一下歷史。南宋寶祐六年,蒙古憲宗八年,也就是公元1258年,在忽必烈的帶領下,蒙軍開始圍攻長江的重要防線鄂州。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相信大家對其并不陌生,蒙古軍隊被號稱為“上帝之鞭”,它滅國的速度堪稱是古今之最,西夏、金等政權都在蒙古的鐵蹄下灰飛煙滅,現在只有東南的南宋還在企圖茍延殘喘。
其實就在忽必烈圍攻鄂州前不久的時候,蒙古大汗也就是忽必烈的哥哥憲宗蒙哥駕崩,蒙古帝國的汗位處于真空的狀態,很多人對此都虎視眈眈,包括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也許是對自己缺少戰功而感到爭奪汗位無望,忽必烈決定繼續進攻南宋,以博取軍功,這樣日后繼承汗位才可以更加的名正言順。
鄂州地理位置
就在忽必烈圍攻鄂州的同時,蒙古北路軍進占都非常的順利,霸突魯率軍進攻岳州,鄭鼎也在進攻興國、瑞州、南康、撫州。這時候,就連兀良合臺又攻到潭州城下。這些城市都頂不住蒙古人的猛攻猛打,可以說都是紛紛陷落,鄂州城已經危在旦夕,長江防線也已經危在旦夕!南宋理宗皇帝趙昀也打主意要遷都了。
鄂州此前其實已經打過幾場勝仗,但此時情況危急,布置鄂州防御的賈似道只能秘密派人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對此求之不得,他此時的目的已經達到,準備回草原爭奪汗位,兀良合臺也從潭州前來和他會合。最終,南宋以名義上割長江以北之地并稱臣納貢的條件換取了蒙軍撤出鄂州。
南宋的防線可以理解為,淮河防線與長江防線?;春臃谰€其實在端平入洛后已經失去了其全方位防御的特性,只能據點而守。對于荊湖地區,襄陽的丟失與否決定了淮河防線是否失去作用,而鄂州的丟失與否則可以理解為長江門戶大開,或者可以理解為,南宋即將全盤失守的先兆。
襄陽與鄂州地理位置
說了這么多,便是為了方便讀者更好的理解潭州之戰的背景與局勢。就像抗日戰爭時期的長沙保衛戰有三次一樣,潭州之戰其實分為兩次,前一次上面提過,因為蒙哥汗的駕崩以導致蒙古軍沒有順利的攻下入潭州城,可以說第一次潭州之戰是勝利的。而第二次潭州之戰時局勢已經非常的不樂觀了,咸淳十年,也就是公元1274,十六年后蒙古再次南侵,這次襄陽陷落,鄂州投降,荊湖門戶大開,南宋的滅亡已經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咸淳十年時,宋度宗趙禥駕崩,賈似道擁立了恭帝趙顯。隔年賈似道又兵敗蕪湖,將南宋為數不多的機動力量消耗殆盡。門戶大開,荊湖將失,南宋朝廷此時已經是大廈將傾了。
潭州此時作為抵抗蒙軍的前線,將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
湘楚有孤忠,茫茫黑暗中的火苗
說到潭州之戰,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此人名叫李芾(fu,發三聲),謚號忠節公,曾祖父時徙家衡州,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李芾曾經在湖南(荊湖南路)多地做官,無論是治理民事還是平定流賊他都信手拈來,可謂是能人干吏。
(李芾)辟祁陽尉,出振荒,即有聲
(平流賊)芾與參議鄧垌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賊魁蔣時選父子以歸,余黨遂平。
李芾可謂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在咸淳元年升官掌管了臨安府,由于得罪賈似道,而被貶官回鄉,也就是湖南衡州。當蒙古軍隊再次南下攻打鄂州的時候,荊湖地區治安大亂,南宋朝廷不得已只能啟用此前治理地方很有經驗的李芾就地上任,擔任荊湖南路“憲司”(提點刑獄司,主管刑法)的長官。他上任后治理有方,命令湖南所有地方實行“作亂者斬幟下”的方針,及時穩定了湖南的局勢。
本以為鄂州會將蒙古人拖延在長江邊一段時間,沒想到鄂州直接投降,這導致南宋還沒來得及進行戰略部署,防線就已經崩潰。隨著之后蕪湖之敗,荊湖地區處處投降,抵抗者少之又少,南宋朝廷已經失去了對荊湖地區的掌控。
蒙古軍隊形現
“時湖北州郡皆已歸附”此時的湖北(荊湖北路)可以說已經全境失陷,兩湖地區南宋朝廷能控制到的地方僅僅只有湖南一帶了。為了拖延蒙軍東進,為南宋朝廷集結反攻軍力,宋廷決定讓李芾火速上任,任命他為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全權指揮前線軍事。
在這種局勢之下,南宋的滅亡其實已經只是時間問題。很多人勸慰李芾說湖北一帶已經全境失陷,現在去潭州也只是以卵擊石。李芾不以為然,并且回答道:
吾豈昧于謀身哉?第以世受國恩,雖廢棄中猶思所以報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許國矣。
以身許國、忠貞不二可謂是良臣應有的品德,李芾不只是說說,事實上,他做到了。在李芾即將前往潭州就任的時候,他的一個女兒逝世了,這對他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他沒有因此停下腳步,還是堅持去潭州赴任。
鄂州被忽必烈拿下后,阿里海牙于宋德祐元年七月奉旨攻取潭州,以穩定忽必烈的正面戰場。阿里不哥先到常德府,留下少部分兵力駐防之后迅速南下,以圖在最短的時間內攻取潭州。
李芾對此非常的警覺,當他得知阿里海牙南下時,他立即派遣將領於興率軍至蒙古軍必經之路湘陰進行阻截。可能是因為蒙古軍隊的戰斗力太強,於興軍和其交戰之后全軍覆沒,主將本人也陣亡。這也就意味著宋軍將要在潭州城下面對蒙古軍隊。
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將潭州城圍得水泄不通,杜絕了衡州以及廣西一帶援軍來救援的一切可能性。阿里不哥還下令元軍的水軍順湘江而上,將李芾布置的障礙物全部清除,自此潭州城便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座孤城。
其實在此前潭州已經“兵調且凈”,城中已經沒有生力軍了,守城部隊只是之前由將領劉孝忠緊急招募的三千人,再加上部分溪峒少數民族,這些就是此時潭州城內的守城力量。自圍城開戰以來,潭州城內的士兵們“死傷相藉,人猶飲血乘城殊死”,他們都已經做好了必死的準備。
城中需要更多青壯年來抵抗蒙古人,他將城中丁壯都進行了整編,協同原先的守軍一起作戰。圍城的日子久了,外部沒有援軍,城中的弓箭慢慢耗盡,李芾見此情況便命令百姓回收廢箭,配上羽毛當作弓箭進行使用。沒有鹽了,就把潭州府庫中的鹽席焚毀,取灰接著熬,以此來充當鹽分給兵民食用。由此不難看出,潭州城的守城意志是非常強大的。
宋蒙交戰圖
蒙古人一般會對負隅頑抗的城市進行屠城,這種非人道主義行為一直到成吉思汗發布“止殺令”得以收斂,但這種現象還是存在。到了十二月,此時守城已經足足有兩個月之久,士兵們都開始慢慢動搖了,按照史書中所記載,士兵們不是怕死,而是怕元軍屠城,傷及百姓,李芾沒有回復,只是對這種言論訓斥,并進行警告。
到了十二月底,也就是在除夕左右。在內無外援,外有強敵的情況下,潭州再也堅守不下去,蒙古人在蒙古參知政事崔斌的帶領下即將成功登城。面臨成破,潭州內所有人的反應幾乎是一樣的。和李芾一起來的宣撫參謀尹谷舉家自盡,李芾聽聞后感嘆:“務實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而后李芾命令部下將其家人殺光,免受蒙古人侮辱,他本人也在熊湘閣內點火自焚,英勇就義。
潭州城的失陷可以說大大加速了南宋的滅亡,此后湖南(荊湖南路)全境被蒙古很快的占領,蒙古自此也以潭州作為攻取廣西全境的大本營。
平靜說
潭州之戰是否是以卵擊石,是否只是困獸猶斗?從大局來看的確如此。潭州保衛戰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 因為蒙古南下速度非常快,以導致李芾沒有足夠的時間調配守軍,潭州城內守軍不足,戰備物資急缺。
- 潭州城沒有強有力外援,很難支撐過很長的時間。
- 潭州城的陷落也許和襄陽城一樣,阿里海牙只是偏師,如果蒙古主力軍一到,潭州城能做的抵抗也便微乎其微。
歷史有許多種可能性,上述的只是其中的萬分之一。潭州保衛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我們需要感謝那些在局勢危急的情況下還能挺身而出的人,在危墻之下還能與命運作斗爭的人,就是這一批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南宋甚至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這就是他們的偉大所在。
“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這里是平靜論史,我們下次再會。
《參考資料》:
《宋史·列傳卷四百五十》《宋史·本紀卷四十六》
《元史·列傳卷十五》《元史·本紀卷三與卷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