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身處元、明兩朝鼎革時期,前期為元朝進士,原是個耿介的忠臣;后又改投朱明集團,成為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開國功臣。
元末時期劉基出生時,元朝已建國40年,可以說,劉基的前半生與元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他在元朝共生活了50年,總共經歷了元代9位皇帝。他從少年、青年、壯年一路走來,親眼目睹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一天天走向衰敗、滅亡。
劉伯溫劇照
文武家傳
劉基遠祖尚武,近世修文。
他的祖先劉懷忠,力抗元昊之叛,為宋朝盡忠;而劉氏家族最榮耀的祖先,當屬劉光世。不過,劉家自劉光世之后,便偃武修文,最終定居于南田武陽。
而劉基,便出生在青田縣九都南田山武陽村。
青田縣無平原廣野、林麓水澤之饒,但俗尚儉樸,民風率真,也是個地靈人杰的好地方。
劉基出生時家道已然衰落。不過,其父在當地頗具聲望,其母為富弼之后,資質婉約。
而劉基,自幼聰穎過人。由于家學淵源,就讀私塾的啟蒙階段就有飽覽群書的機會,逐漸打下較為篤實的基礎。
14歲時,劉基離開家鄉,外出求學。讀書期間,他對儒家經典的研讀頗為深入,這也奠定了他一生以儒家知識分子自居的基礎。
劉伯溫劇照
泰定五年,劉基18歲,前往由鄭復初修葺的石門書院修習。鄭復初是劉基于史有載的唯一老師,在劉基生平與思想中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劉基為學,仍循一般學子之路;而科舉,則是古代士子們通往仕途的重要橋梁。因此,他踏上科舉之途,亦是必然。
至順三年,22歲的劉基赴杭州參加鄉試,得中舉人,名列十四;翌年,他又赴元大都會試。
然而,當時民族歧視嚴重,科舉榜分左右兩種:蒙古、色目人為右榜,考兩場;漢、南人為左榜,考三場。
結果,會試揭榜,“鳳凰男”劉基順利一試中第,這實得益于他的才秉、勤奮,及家世、老師的教育。
劉伯溫劇照
初仕江西
經過三年的等待,劉基始赴江西,任高安縣丞。
此時,元明之交替已經開始,但劉基還是十分珍視這一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機會,決心做一名清正廉潔的官吏。
劉基為高安丞時,頗見治績。后來,江西行省將其調至南昌,而高安百姓亦不忘其惠,祀之于名宦祠。
劉基初次出仕五年,最大的收獲,是對仕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他抱節守志,卻覺不易,漸漸對元朝吏政心灰意冷,于是,他展開了第一次投官歸里的生涯。
心境變化
在經歷秉公辦案而受誣構,正直不阿卻與幕官不合等種種打擊后,劉基決意棄官歸里、隱居向學。
當他北上時,心境發生了一些變化。
至正六年,官吏苛刻,水患肆虐,百姓苦不堪言。34歲的劉基見狀揮筆賦詩——他在長達570字的《北上感懷》中,描繪了一幅凄慘的景象。
劉基的政治眼光何其敏銳!事實上,他對正在孕育的大起義、正在激化的社會矛盾,已有覺察。
劉伯溫劇照
宦海浮沉
至正八年,劉基成為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但當時的局勢,已遠比他第一次出仕時更加艱難。
劉基再度出仕并不順利,次年因建言御史失職事受阻,再度投劾,寓居杭州。所幸杭州景色優美,人文豐富,尚能安慰劉基受創之心靈。
劉基居杭將近四年,結交許多文友、方士,如劉顯仁、鄭士亨、熊文彥、鄭希道、王文明、月忽難、高明、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彼此皆有詩文往來,劉基也得以在詩文唱和中,一抒心中慨嘆。
至正十二年,江浙行省又任命劉基為浙東元帥府都事。就任之時,朝廷對方國珍一意招撫,而劉基則力主剿捕。
三月,方國珍復叛,臺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與方國珍作戰,被刺投海身亡,劉基作賦憑吊。
此時,劉基已對元朝的昏庸、不辨忠奸及官吏瀆職,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其實不難看出,他對泰不華的哀悼,就是對自己忠于元朝卻不受重用的憤慨。
因此,他去職,離開臺州,返回青田。
劉伯溫劇照
專于創作
劉基返回青田不久,即為了避盜,于至正十四年舉家遷至紹興。
古城紹興的風景勝地,成了劉基遣悶抒懷的絕佳去處;他還曾往杭州,與僧人交游;在這一時期,他留下了多篇清新自然的詩文佳作。
可見,政治上的失意,反而給劉基的詩文創作提供了難得的心境。
不過,至正十六年,44歲的劉基又出仕,成為行省都事。
這一次,元庭賦予他的權力甚大,他可自募義兵,還可捕殺拒招不從的起義軍,也正因如此,他建立起了一支自己控制的武裝軍隊。
當時,處州的青田、麗水、松陽等縣都爆發了農民起義。劉基赴任后,宣揚皇恩浩蕩,為撲滅農民起義、維護元王朝的統治,繼續竭忠盡力。
其后,在鎮壓、招撫處州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劉基謀劃、石抹宜孫指揮,或發兵進剿,或設計誘捕,不久即將起義軍殲滅。
毋庸諱言,由于時代的局限,這不能不說是劉基一生中的遺憾和污點。
劉伯溫劇照
然而,后來因劉基對方國珍的態度與元廷相背,他悉心鎮壓的“軍功”被置而不用,甚至逐漸無法參與兵事。這些,對忠心的劉基而言,是相當大的打擊。
仕途坎坷多舛,屢屢忠而見棄,使劉基對元王朝有了清醒的認識。這次貶抑,令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決定再次隱居青田。
靜觀時變
從隱居,到應朱元璋之聘出山,大約經歷了一年時間。這期間,劉基主要干了兩件事:其一是寫《郁離子》;其二是靜觀時變。
事實上,在這紛擾動蕩之際,志士文人無不關注著時局的變幻。如與劉基聲名相當的宋濂,便隱居在龍門山中坐看風起云涌。
劉基雖然也韜光養晦,不忘關注時局,但相對于宋濂,劉基出山的愿望比較淡漠。因為,傳統“忠臣不事二主”的觀念,仍在拉扯著他。
劉伯溫劇照
朱元璋攻克處州后,便命人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四人同赴金陵。另三人都應允受聘,唯劉基婉言辭謝;經再三邀請,他才受聘應邀前往應天。
初至應天,劉基為朱元璋詳細地分析了群雄逐鹿的形勢,陳述十八條策略,朱元璋深為贊許。
從此,劉基成為朱元璋的主要謀士之一,開啟了新的政治生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