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從被發現起就是人類剛需,所以鹽業自古就是最賺錢的行當之一,我國十大商幫中的晉商、徽商也都是靠鹽業發家的。
不過,就像《哪吒1》中申公豹與太乙真人對打的時候說的:寶物再好,還得看誰用,曾經被稱為“鹽業第一股”的“川鹽化A”就沒能用好這門賺錢的生意。
川鹽化A一度是A股的鹽業明星,然而卻曇花一現,1993年閃亮登場,1999年就倉促退場,國資把股權賣給民營,川鹽化A也就此開始了輪回之路。
輪回的本質是不管過程如何,但終究要回到原點,于是,川鹽化A在民營老板們手中兜兜轉轉20多年后,如今又重新回到了國資的懷抱。
2025年1月,上市公司*ST中潤宣布實控人由自然人郭昌瑋變成了山東招遠國資,*ST中潤就是當初的川鹽化A。
從當初的ST到現在*ST,似乎本色不改,但這并不代表過程中沒人掙錢,根據公開信息,*ST中潤在國資接盤前,先后被4個民營老板玩接力游戲,他們從中賺了數十億。
而有人賺錢,必然有人賠錢,從川鹽化A到*ST中潤,國資開局,老板折騰,國資收場,30年輪回的背后,不知埋掉了多少股民的血淚。
川鹽化A的前身可追溯至1956年成立的“四川省五通橋制鹽廠”。
樂山五通橋地區因井鹽資源豐富,素有“千古鹽城”之稱,上百家私營鹽灶星羅棋布。
1955年,在公私合營的浪潮下,153家鹽廠合并為國營五通橋制鹽廠,奠定了規模化生產的基礎。
1988年,改革開放進入第十個年頭,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如火如荼,輕工業部牽頭,聯合中國鹽業總公司等多家單位,將五通橋鹽廠改制為“四川峨眉山鹽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川鹽化”),成為全國鹽業系統首批股份制試點企業。
這一改制恰逢中國資本市場的萌芽期,而1990年滬深交易所相繼成立后,川鹽化A就開始籌劃上市,并成功打破了當時西南地區資本市場“零的紀錄”。
根據歷史信息,川鹽化A上市首日股價暴漲29%,開盤價達17元,較1元面值的原始股翻了17倍,也曾讓一些人一夜暴富。
據媒體報道,當時有一名醫生曾借款8萬元在IPO前購入原始股,上市后暴賺百萬,成為當時“造富神話”的縮影。
然而,川鹽化A的高光時刻轉瞬即逝,上市僅三年后,公司就因經營不善陷入虧損,1998年因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而被“ST”,就此成了資本玩家手中的殼資源。
其中最高明的玩家有兩個,一個叫鄭峰文,一度是山東濟南的首富,聲名顯赫, 而另一個叫盧粉,無人知其來龍去脈,就像一個路人甲。
兩人不僅身份天差地別,路子也截然不同,鄭峰文是把自己名下的資產賣給上市公司,通過包裝從而獲得收益,而盧粉則是刀尖上舔血,純倒手掙差價。
身份不同,路子不同,但結果相同,都掙到錢了。
鄭峰文是做房地產起家的,上個世紀90年代,就創辦了山東中潤置業集團,開始涉足房地產,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后,又介入了礦業領域。
不過,只能算是個地方小老板,在全國商界里籍籍無名,而2006年,鄭峰文豪擲9000萬接盤川鹽化A之后,就開始嶄露頭角了。
9000萬買個上市平臺,這不是任何人都能獲得的機會,鄭峰文隨即把名下地產、礦業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更名中潤資源。
有了融資平臺,鄭峰文也碰上了好時候,2008年4萬億計劃的推出,資金雖然不是直接流向房地產,但推動了很多行業工資水平的提升,也就促進了房子的消費。
鄭峰文正是在這期間把中潤資源包裝成了地產行業的黑馬,股價一度從2塊多飆升到12塊多,鄭峰文也于2011年登上胡潤百富榜,以75億身家成為濟南首富。
不過,鄭峰文明白,首富的名頭是虛的,75億是賬面的,只有落到口袋里的才是真實的,于是,從2014年起,鄭峰文就開始悄悄撤退。
現在往回看,鄭峰文的撤離時間相當精準,2014年隨著樓市調控加碼,地產行業已經開始透出寒意了。
鄭峰文的撤離動作相當干脆,2014年先套現了4.3億,2015年就把控制權以16億的價格賣給了神秘女老板盧粉。
不過,鄭峰文家族的持股實在太多了,交出了控制權都還有大量股份,之后又在2017年的一個階段性高點一次性套現了14億。
也就是說,從公開的信息來看,鄭峰文家族至少落袋了34.3億。
來得蹊蹺,走得突然,當時還有媒體評論:鄭老板來匆匆、去帶風,一抬手就收割了股民30多億。
不過,媒體沒想到,接盤鄭峰文的神秘老板盧粉來去更匆匆,帶的風也更大。
房地產的故事沒法講了,盧粉就買礦,2015年9月,盧粉在接盤后的當年就甩出大動作,宣布增發募資280多億收購3處鐵礦。
這一爆炸性的消息,瞬間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中潤資源一度走出10個漲停,然而,之后卻遲遲沒有動靜。
等到2016年12月,中潤資源突發公告,實控人盧粉撤了,把控制權賣給了另一個私人老板郭昌瑋。
從接盤到離場,總共加起來也就一年半,盧粉這蜻蜓點水的操作堪稱A股一絕,而更絕的是,她還賺了不少。
盧粉接盤的成本是6.9元/股,而通過280億的虛擬大動作把股價拉高后,賣出的價格是9.69元,一買一賣間就賺了6個億的差價。
兩個賺錢的老板安全離場了,接盤的郭昌瑋以為自己也能依葫蘆畫瓢,然而,他和眾多普通股民一樣,都成了被收割的對象。
2017年起,中潤資源開始巨虧,股價也開始大跌,在之后長達7年的時間里再沒有到過郭昌瑋接盤時的價格。
即使如此,郭昌瑋都還不放棄,仍想著回本和翻倍,陸續籌劃了多起資產重組,但都沒能湊效。
直到2024年,中潤資源變成*ST中潤,眼看就要退市了,郭昌瑋自感無力回天,才找來了國資救場,曾經的“鹽業第一股”再次回到了國資的懷抱。
不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會的發展本質上就是歷史的重復,國資的接盤是舊輪回的結束,但同時也可能是新輪回的開始。
而股民,永遠是輪回的推動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