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干從軍從政的毛氏家族后人中,王效芝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從餐廳服務員做起,一路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yè)家。不過,在他身上,也有一種非常具有毛氏家族特色的氣質:低調。王效芝可謂把低調二字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同輩幾個從商的兄弟姐妹中間,數(shù)他最為低調。也許,這種低調和他困苦壓抑的童年有關。
王效芝的本名是徐小宇,隨生父徐寧的姓。1972年,由于感情不和而長期分居的徐寧和李訥決定離婚。由于分居過久,離婚時,徐寧甚至不知道妻子已經(jīng)身懷六甲。就這樣,徐小宇一生下來就缺失了父愛。即使徐寧后來知道自己有個兒子,曾趕來探望,這種缺失也難以彌補。也許是遺傳母親“訥于言”的性格,也許是受單親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影響,徐小宇自幼內向,不善言談。雖然徐小宇話不多,但艱難的生活讓他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成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1984年,十二歲的徐小宇迎來了自己的繼父,王景清。
母親和繼父結婚后不久,徐小宇主動提出要改隨繼父的姓氏。這么做,一來是徐小宇察言觀色揣度人心的結果,二來這位溫和寬厚的軍人用誠懇的態(tài)度打動了他,讓他接受了這個新的“父親”。于是,徐小宇改名王效芝。效芝,諧音效之,寓意為這個孩子能效仿外祖父潤之,有芝蘭一樣的美德。王景清的到來彌補了王效芝生命中“父親”一角的空缺,一家人相處十分和諧。
逐漸長大的王效芝,頗有些令人意外。與北大高材生的母親和身為軍人的父親都不同的是,王效芝的成績堪稱平庸,也沒有從軍從政的志向。在高中時期,王效芝就開始在飯店里兼職當服務員,直到考上北京外事旅游職業(yè)學校,他才不再做兼職了。王效芝就讀的專業(yè)本身就是服務行業(yè),因此學校經(jīng)常組織王效芝和同學們去參加一些大型外事活動,充任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員。1990年,王效芝照例被抽調去參加亞運會的服務工作。這一次,一位“好事”的記者抓拍了一張王效芝的相片,標題為《毛主席外孫在亞運村》。
就這樣,王效芝“一夜成名”。“成名”之后的王效芝安之若素,絲毫不為外界獵奇的目光所動,仍然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同事中憑借踏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建立了威信。
畢業(yè)后,王效芝又做出了一個很不像領袖后人會做的決定:去做餐館服務員。
這次“重操舊業(yè)”,王效芝一干就是好幾年。在這幾年間,王效芝仍然秉持著踏踏實實的理念,既抬頭看路又埋頭苦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一定的資金。如此兢兢業(yè)業(yè)的幾年過去,王效芝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從服務員變成掌柜的,王效芝并沒有大肆宣揚,甚至比之前更加低調了。作為一個生意人,生意場上觥籌交錯難以避免,但王效芝很少應酬。一來應酬太高調,他不喜歡;二來比起應酬,他更愿意多花些時間陪伴家人。
說到王效芝的家庭,又是一段有意思的故事。王效芝的妻子王偉,是開國元老薄一波的外孫女;而撮合這兩位結為伉儷的,又是劉少奇的兒子劉源。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革命元老的圈子,實在是小。
拋開兩人的家庭背景不談,兩人也確實是志趣相投的恩愛夫妻。婚后兩人育有兩女,一家人生活和美。王效芝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一個菜園,種上四時果蔬,閑暇時間就為家人“洗手做羹湯”。此外,王效芝王偉夫妻倆還時常帶著全家人出游。至于出游的地點,也很有些講究。
雖然每年游玩的地方不盡相同,但有一個地方,王家每年必定去至少一次,那就是湖南韶山,有時候是回毛氏家族故居,有時候是去毛澤東紀念堂。和眾多的毛氏家族后人一樣,每一次回到韶山,既是追憶先人,也是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雖然是毛家后人,但一貫低調的王效芝很反感總是來探索他這一重身份乃至想要狐假虎威借他的出身謀私利的人。王效芝說,做一個優(yōu)秀的普通人,是外祖父對他兒孫們的期望,他既為毛家后人,就要繼承這句教誨,“不可沽名學霸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