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地里埋皇上,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仿佛帶著墨香的江南春雨,沿著秦府青瓦屋檐垂落,形成一道道的雨簾,再滴滴答答敲在書房外的芭蕉葉上。
府中十六歲的秦秀寧握著父親從歙州帶回的龍尾硯,看墨條在硯池里洇開的層層漣漪,讓她不由想起多年前病逝的娘。
彼時父親秦明遠剛升任國子監司業,先去了京城打前站,豈料一向身體瘦弱的母親,突發惡疾,短短幾日便一病不起。
臨終前娘親攥著她的手,幾乎用盡全部的氣力,斷斷續續說:"寧兒,娘等不到你出嫁了的那天了,記住將來擇婿,定要尋個懂你愛你的人……"
說完,母親的手便無力的垂落了。
這個囑咐成了深閨少女心頭的一根刺。秦家世代書香,父親藏書閣里的三萬卷典籍滋養出遠近聞名的才女,卻也織就密不透風的樊籠。
自己及笄那年,就有不少達官顯貴上門提親,有次她隔著屏風聽見父親與媒人商議婚期,指尖生生掐斷了羊毫筆的紫竹筆桿的她,轉出屏風轟走了媒人。
“我不嫁,女兒就是不嫁,爹爹還記得娘親說過的話嗎?”當秦秀寧跪在祠堂說出這句話時,供桌上的鎏金香爐正騰起裊裊青煙。
秦明遠望著亡妻牌位沉默良久,最終拂袖嘆道:"也罷,爹爹選的你不喜歡,那你總說說要嫁怎樣的人吧?”
李秀寧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在書上也常讀到女子對聯招親的故事,便對父親說:"女兒愿效仿前人,以文擇婿。"
“什么,你。”聽到這句話的秦明遠拍案而起,本能的想拒絕,但看到女兒堅決的眼神,心頓時一軟。“也好,強過嫁與那些紈绔膏粱。"
上巳節這日,城里到處垂柳萌新芽。秦家朱漆大門前擠滿了男女老少,不少男子躍躍欲試,想抱得美人歸,更多人則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情。
到了時間,秦府小廝張貼出了秦秀寧親手撰寫的上聯:"玉案焚香香染袖"。
這個上聯暗藏玄機,"香"字頂針續麻,"染袖"既描摹焚香時衣袖沾染香氣的動態,又暗喻才學浸潤的雅致,下聯須得以雅事應和,方能顯出珠聯璧合之妙。
擂臺下的富家公子們抓耳撓腮,穿織金錦袍的鹽商之子對出"金樽斟酒酒沾襟",被秦秀寧輕搖團扇否決;著絳紗袍的官宦子弟獻上"銀箏彈曲曲縈梁",亦未得佳人青眼。
直到日影西斜,一襲洗得發白的青衫書生擠過人群,仰頭望著樓閣上宛如玉蘭初綻的少女,朗聲對道:"蕓窗潑墨墨凝春"。清朗聲音穿透市井喧嚷。
秀寧聽到這下聯,眼前一亮,此聯用詞精妙,對仗工,并且與自己的上聯在意境上相得益彰,充滿了詩意與浪漫,心中暗自贊嘆的她,決定見一見這位書生。
書生被請進了秦府,二人交談之下,發現彼此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理想,于是決定履行承諾,嫁給他。
大婚當夜的洞房里,龍鳳喜燭將茜紗窗映成暖紅色。新娘卸去沉重鳳冠,烏發間猶帶合歡花的甜香,讓新郎陶醉不已。
秦秀寧忽然微啟朱唇:"妾身還有半聯未對,請郎君指教。"
新郎正解著蹀躞帶,聞言指尖頓在白玉扣上,抬眼便見妻子耳墜的明月珰晃出狡黠的光:"請娘子賜教。"
“微笑吹燈雙得意。”
上聯七字藏著洞房花燭的旖旎,"雙得意"既指燭臺成雙,又暗喻新婚燕爾的歡愉。
新郎官望著妻子暈紅的臉頰,目光掃過妝臺上并蒂蓮紋的銅鏡,瞥見窗外春雨正催開牡丹花苞,靈光乍現:“含羞解帶兩情濃。”
這下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生動地描繪出了新婚之夜夫妻間的甜蜜與羞澀,與上聯完美呼應。
秀寧聽了下聯,臉上頓時泛起一抹紅暈,心中滿是甜蜜與歡喜。二人相視而笑,情意綿綿。
細雨忽然綿密起來,打在院中新栽的芭蕉葉上,掩蓋了拔步床內窸窣的衣帶聲響。
案頭那對鎏金燭臺終于"噼啪"爆了個燈花,燭淚緩緩垂落,在紫檀木底座上凝成并蒂蓮花般的形狀。
--完--
如果要屏幕前的你來對,秀寧的兩個上聯,你會對什么下聯?歡迎留言討論。
喜歡中國詩詞、對聯、歷史的讀者,可以給我點個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