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毛爺爺的家鄉是湖南湘潭韶山,在青年時期,他獨自背著行囊走出大山,心里暗暗立下誓言,等他日出人頭地才衣錦還鄉??上У氖牵敝岭x開,他也沒有再踏上回韶山的路,后來女兒才完成了父親最后的遺愿,卻是以一種悲壯的方式。
毛澤東與江青的女兒李訥,她從小在父親身邊長大,備受疼愛,親自教導。她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待,1959年考上北京大學攻讀歷史,畢業后成了一名編輯。1961年,李訥雖然沒有在韶山生活過,但她很想去養育了父親的這片土地看看,她曾向父親提出回韶山的想法,無奈身體狀況實在不好,臥病在床,毛主席也是心疼女兒的,因此拒絕了這個提議,只好等下一次機會。
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生活無數次地向世人發起挑戰。李訥在后來二十幾年里的日子里發生了太多的變故,因此這一回韶山的想法便一拖再拖。
李訥而后結識了一徐姓青年,二人生下了兒子王效之。幸福的日子并不長久,由于背景學識差距過大分開了,李訥是個有著文人傲骨的知識分子,離婚后她孤身帶著孩子在北京待了幾年。生活清貧簡單,毛主席1976年離世的事實也給李訥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久久都不能走出來。毛主席曾經身邊的親近人李銀橋時不時幫扶著母子二人,后來還撮合了她與王景清的結合。
王景清也是曾經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老革命者,現如今已退休了。他為人溫和細致,又將王效之視如己出,待李訥也很好,日子才重新開始幸福起來。
父親的遺愿一直在李訥心中久久無法忘懷。在這時,她才決定在丈夫的陪伴下,登上回故鄉的火車。韶山,這是養育了父親的地方,山清水秀,綠草如茵,微風拂過,這不禁讓他想到父親在世時的神情,就有如這景色令人舒坦安心。
當被墓園里的工作人員指引到父母的墓地前,李訥跪下來對著二老深深鞠了幾躬,雙手微顫撫摸著墓碑,當年在延安在中南海父親教她識字念書,陪她玩樂的場景歷歷在目。一旁毛主席用過的農具被李訥執著放于心間,父親的氣息好像又圍繞著周身,父親的眉眼好像又在眼前出現了。
在來時設想過的場景有千種萬種,她知道一定會觸發舊景,傷悲心頭。她無數次告訴自己不要失了態,不要再流淚,亡去的故人已然不在,但面容身影將永留心底,這就夠了。話雖如此,可能是這世間最感性的存在。面對此情此景,又怎能忍住這不斷涌上來的悲傷。
“這是毛主席勞動過的地方”立著的這塊牌子仿佛看見了父親當年在這里鋤地種田的場景,身旁的麥穗被風壓彎了腰,也壓倒了李訥的心。面對這廣闊的曬谷坪,李訥終究是克制不住自己,在墓前淚流滿面,下跪痛哭了起來。丈夫王景清見狀,也沒有再多加勸阻,默默陪在身邊,為妻子溫柔地拭去眼淚。他也知道毛主席的離去是妻子一直跨不過去的坎,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壓抑了太久,哭出來也就舒服了。
二人打扮樸素簡單,猶如普通游客般來探望故人。周圍的人突然見到李訥在毛主席的墓前哭得如此悲痛也心有疑惑。王景清也知道瞞不住了,倒不如大方說出來,這下眾人才知道這女子原來是主席的女兒,場景實在令人動容悲傷。
站在韶山的山腳下,對著這片父親曾經灑下無數汗水的田埂,李訥在滴水洞刻下“永遠懷念”四字,永遠懷念著毛主席,永遠懷念著這片土地的勞作人民,永遠懷念著韶山這片土地。
故鄉這是個從古至今的象征,更是史上多少文人的難題,亙古不變。成人長大,背井離鄉這是持續的現狀,但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無法忘懷的存在,世人皆如此,毛主席也是如此。
這一瞬間,好像所有事物都被治愈了,父親多年的遺愿終于得以完成,李訥的夙愿也完成了。過去的人過去了,過去的事過去了,但毛爺爺長久地留在了人們心底。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無可否認,毛爺爺就是前者。可生活還在向前,我們依然要重拾勇氣,笑看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