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在美的遭遇,就像一場“打地鼠”游戲——這邊剛被政策錘下去,那邊立刻從其他洞口冒出頭來。這場游戲背后,藏著企業談判和生存的大智慧。
第一招:別把命押在一個地方
美市場對TikTok來說就像一塊肥肉,但說翻臉就翻臉。TikTok的應對很簡單:“雞蛋不往一個籃子里裝”。一邊在美瘋狂搞直播帶貨、定下200%增長目標,哪怕GMV(賣貨額)只完成一半也要硬扛;另一邊悄悄在東南亞、歐洲“挖地道”——泰國找小工廠合作,德國、法國開電商站點,甚至墨西哥都成了新戰場。
這種“邊打邊撤”的套路,也就是“談判桌上最狠的底牌,是讓對方知道你離了他也能活”。比如東南亞雖然東西賣得便宜(20塊vs美區87塊),但TikTok硬是靠海量小訂單撐場面,還把AI工具塞給商家,逼他們多拍搞笑視頻留住用戶。
第二招:用魔法打敗魔法
美部門說TikTok危險,TikTok就拼命證明自己“比親兒子還貼心”。在美狂招旅游、美食博主,搞餐廳優惠券,把APP變成在美人點外賣、找景點的生活神器。
更絕的是“內容綁架”策略——讓700萬美區小商家靠TikTok吃飯,19歲網紅一個月賺5000美元,直接放話:“封了TikTok我就失業!”這招李力剛老師稱為“綁人質”談判法:你封殺我?先問問老百姓答不答應!
第三招:打不過就換姿勢
眼看美區要掀桌子,TikTok立刻變臉。燒錢變摳門:營銷預算砍到比賺的錢還少;AI當打手:用GMVMax工具自動投廣告,逼商家卷內容質量而不是砸錢。
在東南亞更是“入鄉隨俗”——泰國人愛便宜又好看的東西,就拼命找9塊9包郵的貨源;歐洲人講究,就猛推中高端商品。這種“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套路,讓TikTok在不同市場都能蹭到流量。
最后的大招:拖字訣
美領導給的75天緩刑快到期了?TikTok根本不慌:一邊上訴打官司,一邊抓緊時間賺錢。數據顯示,封禁前用戶瘋狂剁手,單周銷售額破紀錄;解封后下載量翻倍,把YouTube、Instagram都干趴下了。
這種“能活一天就賺一天”的流氓打法,反而讓對手頭疼——就像李力剛說的:“談判拖得越久,變數就越多”。果然特朗普最近改口說“可能延期”,TikTok又賺到喘息時間。
總結:
TikTok的生存哲學就三點:
1.別在一棵樹上吊死(全球開分店)
2.把自己變成對方的麻煩(讓用戶和商家離不開)
3.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換個姿勢接著打(AI工具、本土化策略)
這場“在美大逃亡”給所有企業上了一課:生意人的最高境界,是讓對手發現干掉你的成本比留著你還高。就像那個金句說的:“我不是求你放過我,是教你舍不得殺我?!?/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