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利潤大增,更大更強的京東
財務出身的京東CEO許冉,當真有兩把刷子。
自2023年5月,許冉走馬上任首席執行官后,整個京東業績為之一振。
3月6日,京東發布2024全年財報。營收方面,繼去年京東突破萬億大關后沖至11588億元,同比增長6.8%;歸母凈利潤更是同比大增71.1%至414億元。
不少人將京東業績大漲,歸因于去年下半年火爆的國補。事實證明,這確實是個不小的助力。例如,Q4京東3C營收達到1741億元,同比增長了15.8%;而當季凈利也是翻了近兩番達到98.5億元。
但換個視角,即便是國補造就的高光Q4,京東歸母凈利潤也不足全年的1/4。國補的確是個重要因子,但并非核心所在。
最關鍵的變量是,許冉給京東帶來的全面“提效”。
?2022至2024年,?京東經營利潤率依次為1.9%、2.4%以及3.3%。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京東近兩年經營利潤率更是提升至3.3%、3.8%。
連續三年,每年以0.5甚至近1個點的利潤率提升,放在萬億營收大盤上,便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借此,京東也逐漸擺脫了此前增收不增利、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局面。
隨著腰包日漸鼓漲,京東擴張步伐也在提速。
2025年2月,在資本運作層面,京東爆出兩個重磅炸彈。一是京東宣布以每股ADS 2.0美元(溢價42%)全資收購達達,強化“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能力。二是京東開啟對德國線下零售巨頭Ceconomy AG的收購談判,后者在歐洲擁有1000家門店,市值超10億歐元。
向前推,剛剛過去的2024年12月23日?,京東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以32.5億人民幣收購捷信消費金融65%的股權。此次收購使京東正式獲得了?全國性消費金融牌照?,并將零售與金融徹底打通。
與京東大舉擴張形成鮮明對比,另一電商巨頭阿里卻一退再退、岌岌收縮。
天眼查顯示,近一年阿里通過清倉B站、陌陌,減持小鵬汽車、網易云音樂,賤賣大潤發等非核心資產,聚攏了300多億現金。
收縮之外,阿里不斷對AI下重注。
作為零售乃至大消費領域的兩大王者,阿里與京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進化路徑。前者放下包袱,調轉槍口、向AI沖鋒;后者整合資源,依托供應鏈,繼續向自己擅長且熟悉的大消費領域深扎。
于是,不少投資人與媒體人直呼“京東沒有新故事”。至今年2月,當京東高調宣布進軍品質外賣時,這種焦躁與質疑之聲幾乎達到了頂點。
京東沒有新故事,還是不喜歡講新故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取決于怎么理解。
02 不老外賣,為京東注入新靈魂
做外賣并非京東心血來潮。
圍繞外賣(即時零售),京東有過比較長的籌謀與布局。
2021年雙十一啟動會,京東App首頁推出了“附近”頻道,主打為用戶提供吃喝玩樂的周邊即時零售。
2022年中,時任京東零售CEO的辛利軍公開表態,京東正在考慮入局外賣行業。也是這一年,京東同城業務部成立,時任達達副總裁何輝劍親自掛帥。
至2024年初,京東一舉將即時零售升級為“京東秒送”。是年9月,京東秒送設立咖啡奶茶專區,悄悄打入餐飲外賣市場。
到了年末,京東秒送正式設立了外賣頻道。農歷新年一過,京東接連通過“品質外賣”“免傭金”“交五險一金”等一系列手段,以雷霆之勢殺入外賣市場。
為什么一定要做外賣?京東有著不得不做的理由。
從內部看,品質電商形成的用戶心智與快捷物流形成的供應鏈優勢,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但這兩大優勢,在以外賣為代表的即時零售領域,卻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短板與缺口。
這顯然是京東與劉強東所不能接受的。
此外,過去幾年,包含達達、京東產發、京喜在內的新業務表現低于預期。2024年,新業務不僅虧了28億元,連整體營收體量也下降了28%。
京東急需找到,真正具備增長動能的新業務。此時交易頻率高,又在射程范圍之內的外賣業務,就成為京東破局的絕佳抓手。
從外部來看,京東也有不得不構筑的防守長城。
從外賣賽道切入的美團,依托700多萬騎手大軍,嘗試向電商實雜零售切入,
逐步形成了送萬物的局面。
面對即時零售,京東與美團都擺出了王者不容他人鼾睡的姿態。美團侵入電商萬物,京東切入外賣配送,各自攻入對方腹地。
拋開外戰,對被外界視作沒有新故事的京東而言,也確實要給自己立一個flag:用老故事打磨新靈魂,夯實自己護城河。
03 七鮮狂奔,京東大零售一盤棋
雖然京東外賣聲量高漲,但當下也有不小的壓力。
比如,此前主要承擔京東即時零售使命的達達,業績并不亮眼。2024年,受京東秒送業務收入下降4成影響,達達全年收入小幅下降至97億元。
或許也是京東秒送業務的不爭氣,讓京東決定在外賣業務上放手一搏。
當然,京東不是盲目蠻干。基于零售整體,京東的掌舵者們正在做出系統性的思考與布局。
1月25日,京東向達達發出初步非約束性私有化提議,其目的之一便是為更好的統籌擁有130萬騎手的即時配送業務。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京東首席執行官許冉對外賣的表述,更顯露出其全局性戰略眼光。
“我們零售的戰略重點沒有改變,建議大家不要單獨去思考即時零售或者外賣這個業務,而是要放在京東整體零售業務能力和服務體驗上通盤考慮.......在即時零售包括外賣投入,對我們豐富消費場景、打造能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提升用戶體驗都有積極的效果......”
這段話,至少傳遞出了三層含義:
其一,外賣是京東零售的重要支點,對整體零售戰略意義非凡。其二,對于外賣,京東在業務創新上會保持較大容忍度,并在財務上保持強有力的支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不管是外賣還是其他即時零售形態,京東最核心的目標還是思考京東整體零售這盤大棋如何下、這棵大樹如何深扎的根本性問題。
這并不是我們的主觀臆測。
近日,京東旗下自營超市“京東七鮮”被曝正加速全國布局倉店。較為具體的信息是,京東七鮮計劃今年6月底在天津新增20家倉店,北京等地也有相關布局。
熟知零售新物種的用戶,自然對京東七鮮并不陌生。
2018年1月,京東首家線下生鮮超市7FRESH在亦莊大族廣場營業。彼時,被阿里寄予厚望的新零售物種盒馬鮮生,已在全國開出了幾十家線下門店。
面對一眾對手的蒙眼狂奔,京東七鮮沒有大舉壓上,而是選擇了緩慢探索與試錯。
2024年后,當新零售賽道上一個個大廠偃旗息鼓時,京東悄悄完成了追趕與超越。
2024年10月,京東七鮮完成店倉融合,并宣布將履約時效提升至30分鐘以內。除此之外,京東七鮮以“擊穿價真便宜不怕比”等活動,大打低價戰略。
時至今日,京東七鮮全國可查詢門店達到68家,大部分在集中在京津廣深。其中,北京37家,廣州19家,天津10家,深圳6家。
京東七鮮提速擴張,自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從控股到逐漸私有化達達,從即時零售到外賣狂飆,從京東七鮮慢吞發展到強勢提速,京東基于整體零售戰略所作的一個又一個布局逐漸浮出水面。
與阿里不斷抽身零售聚焦AI不同,京東在零售大本營不斷深挖,既是自身開疆拓土,也是抵御外敵的高高筑墻。
用自己的專業能力,京東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甘心做著不易賺錢但又競爭激烈的活計。
04 結語
銳意進取的東哥重掌一線,成為京東的最大底氣與依仗。
從2022年底痛批高管不拼搏,到2023年底裁撤臃腫機構,再到2024年強推京喜、重拾低價,乃至如今推外賣、七鮮.......
劉強東主導了一場深刻的內部自省、業務變革以及航向重塑,并賦予了京東全新的戰斗靈魂。
難而正確、道阻且長。
好在京東所謀的這盤大棋,是有備而來、更有人托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