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就像唱片一樣,總有A面和B面。
2025年央視春晚,一群身披花襖的機器人扭著秧歌登上舞臺,轉手絹、交叉步、拍手舞一氣呵成。
而一個月后,在廣東佛山順德,美的藍橙實驗室召開首屆重載機器人學術論壇,院士、教授、工程師、學生、記者等約300人齊聚一堂,討論如何讓機器人像大國工匠一樣工作,或者讓“鋼鐵巨臂”扛起航空航天的核心部件加工重任。
不同于流量巨大、人人關注的人形機器人,負載能力通常在300公斤及以上的重載機器人,是很少有一般人關注的領域。
它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汽車工業的焊接,在新能源風電的葉片打磨、航空鉚接和航天的輔材鋪絲中,是中國制造的大合唱中沉穩的低音。
“重載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持續高速增長,從2015年到2025年,300公斤及以上六軸機器人的工業規模10年翻了10倍。”美的藍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廣東省珠江人才領軍專家陳文杰在論壇上介紹。
一邊是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的科技狂歡,一邊是工業機器人在實驗室里的硬核攻堅。看似割裂的兩幅圖景,實則被同一根時代金線串聯。
十年之前,不少人認為機器人的發展,是打破中國制造成本優勢的關鍵,2018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圍繞的核心之一“工業4.0”就是證明,隨著工業4.0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外遷的德國企業開始從中國回歸。
當時媒體舉出的案例,就是隨著引進機器人,一家制造玩具模型的德國企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過去需要大量中國工人手工制作的車模,現在30秒就能制造一個。”
然而十年之后,全面擁抱機器人的,卻是中國。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達27.6萬臺,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
全球每兩臺工業機器人就有一臺在中國服役。
而每萬名制造業工人配備的機器人數量上,中國跟日本、德國旗鼓相當,都超過400臺。
2024年,僅僅廣東一省,機器人產量就超過24萬臺。
更重要的是,作為曾靠廉價勞動力崛起的“世界工廠”,正在用機器人重新定義“生產力”:從2015年外資品牌壟斷85%市場,到2024年MIR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產機器人市占率突破51%,佛山美的庫卡工廠里,全自動生產線平均每30分鐘下線一臺工業機器人。
僅用十年,中國就改寫了全球機器人產業版圖。這看似是一次令人意外、震撼全球的逆襲,但更可能,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產業發展流程。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工業機器人始終是日歐等發達國家除汽車之外,另一把殺手锏。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還在進行工業機器人基礎研究時,機器人“四大家族”已經開始商業化規模應用。
2000年,中國研制出第一臺類人型機器人“先行者”,被日本媒體吐槽“像個行走的烤面包機”,而日本本田同時期的阿西莫機器人,已經能夠行走自如,進行下臺階、彎腰、握手等“復雜”動作,甚至可以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但落后并不是止步的理由,2006年2月,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首次將機器人列入長期發展規劃,國內工業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誕生。
而讓中國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是2015年之后由美的引領的,對海外機器人公司的“收購潮”。
當時,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猶如無底洞。
于是尋求業務第二曲線的美的,在“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的雙智戰略驅動下,從2015年入股“四大機器人家族”之一的庫卡后,短短兩年就完成了收購。
而類似的收購要約,在意大利、德國、美國乃至以色列到處發生,許多老牌機器人公司,背后的老板換成了中國企業。
當時,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已經占到了全球的27%。美的用全球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撬動了最頂尖的德國制造基因。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這次收購。
原因很簡單,大多數巨頭追求第二曲線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從國外的通用電氣“工業互聯網”戰略崩塌,到國內的恒大造車一地雞毛,案例不勝枚舉。
然而美的是個例外。
作為旗下擁有44個主要生產基地,員工超過19萬人的制造業巨頭,美的顯然是機器人領域的行家,它深知庫卡的價值和前途,所以即使收購頭幾年,庫卡業績不振時也沒有動搖,支持一如既往。
2018年,美的與庫卡設立合資公司,承接工業機器人等業務,在佛山順德新建機器人工廠。
2021年,庫卡在上海建立移動機器人全球總部,到2023年,庫卡的中國研發團隊,已經達到300多人。
2024年,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板塊營收超過300億,成為全球前四的機器人企業。
美的的成功,只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躍遷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共計生產了55.6萬套的工業機器人,超過1000萬套服務機器人,其總數已經接近于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
但這并不是結束,因為從規模到水平,從數量到質量的“中國節奏”,才剛剛開始。
跟其他產業一樣,中國機器人產業飛速擴張的過程,也是全球機器人研究向中國轉移的過程。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行業,第一大技術來源國為中國,中國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量占全球工業機器人專利申請總量的48.84%。
雖然不少國外媒體仍偶爾吐槽中國專利質量低,但也沒辦法無視來自中國的技術競爭沖擊,正在日益強大。
長期以來,雖然中國機器人產量飛速增長,但核心系統仍被國外所掌握,處于被卡脖子的狀態,“日本廠商的減速器,賣給自己國家企業是5000人民幣,但是賣給中國企業的價格可能達到20000元。”
但是,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許多企業投身自研,為了突破國外的技術護城河而努力。
如2022年獲批重載機器人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美的藍橙實驗室,就肩負著推動機器人創新技術的重任,聚焦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機設計、智能控制與智能應用等關鍵領域尋求行業突破。
對于美的而言,藍橙實驗室不僅是個研究基地,更是一個吸收外部智慧,與其他企業、科研院所攜手并進的平臺。
其2024年、2025年的開放課題中標率均在18%左右,激烈程度堪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一方面說明“藍橙老師”真的很嚴格;另一方面則證明,中國機器人領域研究正日益繁榮,越來越多的專家投身其中。
3月8日,美的藍橙實驗室首屆重載機器人學術論壇在佛山順德舉行,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香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頂尖學者紛紛亮出絕技,分別從工業機器人整機性能提升關鍵技術、變革性高端制造技術與裝備及其應用、機器人化智能制造技術及其應用探索、基于機器學習的智能機器人、從多模態大模型到具身大腦的研究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主題報告。
這樣的智慧碰撞,正在締造制造業界的“霍格沃茨”:這里誕生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標準。
而“企業出題、學界解題、政府搭臺”的模式,讓中國機器人產業跳過“低端內卷”,走向群策群力,卡位高端的道路,根據美的集團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鐘錚介紹,當前,美的已經在控制、電機和諧波減速機方面都取得了突破,部分產品已經實現市場化。
但是,眾多專家齊聚佛山,并不只是為了解決自研問題,而是為了給重載機器人打開新的想象空間。
在這次重載機器人學術論壇上,佛山副市長陳新文提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我們以為自己是戰略新興產業,但是自從DeepSeek出來之后,居然發現網上把我們歸類為傳統機器人。”
這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中國機器人替國外同行背了鍋。
因為無論日德,在經營上都有非常強烈的路徑依賴,研發只有精度提升,沒有路徑改變,在完全過時前絕不放棄獨有技術。
2000年的日本阿西莫機器人能靠程序走路,一直到2018年停止研發也沒有質變。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同理。2024年的日本機械臂,和2000年的產品本質上并無不同。
然而這點在中國卻不成立,美的已經嘗試過ChatGPT和DeepSeek與機器人的結合。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中國重載機器人研究正朝著智能化、自主化、協作化的方向邁進,突破物理世界的“三重結界”——尺度、精度、智能,甚至在未來可能研發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載機器人,根據不同工作需求和工作環境,自動調整工作模式與策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靈活性。
而這些突破,最有可能在中國發生,因為中國企業不僅有需求,而且有不怕打破壇壇罐罐的勇氣。
從新能源到大模型,無數產業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從春晚舞臺到火星探測器,從汽車焊接到飛機鉚接,當宇樹G1機器人以9.9萬元售價打開消費級市場,當美的重載機器人扛起大飛機的制造重任,機器人正在突破傳統的特定流程重復工具定位,邁向更復雜,更綜合的領域。
與此同時,一個更具啟示的命題已經浮出水面:
當佛山產線上的機器人學會思考,中國制造的“機器人王國”,或許會成為工業發展的下一個“奇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