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清宮劇,不知道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這么一個細節:那些大臣們在給皇帝行跪拜禮之前往往要拍拍袖子,這又是為何呢?這個動作是否有特殊的含義?
其實這些電視劇的表演都錯了,或者說是不夠準確。事實上,這些大臣們并不是在拍袖子,只是電視劇中大多將這個動作簡化了,那么這個動作實際上是什么樣的呢?
若是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滿清的服飾文化說起。我們都知道,滿族最有代表性的服飾就是旗裝了,旗裝就是旗袍的老祖宗。"旗",來自于滿清的八旗制度。眾所周知,滿族是游牧民族,要經常騎馬射箭,而旗裝對于善于騎射的他們來說,也方便許多,能夠滿足他們的日常活動需求。而筆者今天要介紹的,則是這旗裝上的袖子。
旗裝上的袖口,有個形象的名字:馬蹄袖。馬蹄袖可以說是旗裝的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它形如馬蹄,因為袖口窄小,所以不管做什么都會比較方便。"馬蹄袖"也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色。
在滿語中,馬蹄被稱作"哇哈",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清朝的時候,大臣們若是見到皇帝的時候,在行跪拜禮之前,必須要"放哇哈",這是面圣時必不可少的一個動作。整個動作其實是先把馬蹄袖給放下來,之后再將馬蹄袖給翻上去。
而清朝的大臣們為啥要這樣翻袖子呢?有何寓意?
第一點,是大臣們向皇帝表示自己的忠心,在行跪拜禮之前就低頭放袖子,整個人跪伏于地,以此向皇帝表示自己愿意俯首稱臣,做牛做馬,忠心不二。
第二點呢,則是表示自個兒兩袖清風,讓皇帝看看,自己袖子里那是一個銅錢也沒有,以此表示自己的清廉。
最后一點,就是表示對上級的尊重。行禮的時候,官職較低地那一方,必須手腳麻利地將袖子翻下來,再叩頭,這些動作要一步到位。清軍入關之后,將"翻袖子"的禮儀和剃頭留辮子一同強制性執行,所以在清朝的時候,不管你是滿人還是漢人,都要行"翻袖子禮"。
幸好,現在已經是文明社會,人與人之間已不必三拜九叩地行禮。可是,有些人雖然早就不再三拜九叩做奴隸了,卻依然是一副奴顏婢膝的嘴臉,怎么也站不起來,希望每個人都能挺直了腰桿活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