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秦朝末年屈指可數(shù)的軍事天才,司馬遷在《項羽本紀》里記載道,項羽騎兵之后,南征北戰(zhàn)的八年時間里,大大小小打過七十多次仗,從未戰(zhàn)敗過。而項羽在烏江自刎前,也認為這是老天要讓他滅亡。眾所周知,劉邦的軍事才能若是與項羽比起來,可以說是不值一提,每每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十分狼狽。可為何劉邦在失敗之后都能卷土重來,而項羽經(jīng)此一敗就一蹶不振,甚至自刎烏江?
唐朝的詩人杜牧曾就此事發(fā)表過自己的見解,并寫了一首名為《題烏江亭》的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很顯然,杜牧認為如果項羽能忍下這一敗的恥辱,回到江東養(yǎng)精蓄銳后,再跟劉邦較量一番,那誰輸誰贏還說不定呢。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卻與杜牧持不同觀點。王安石也寫了一首詩,名為《烏江亭》,詩中寫道: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王安石的觀點是,此時的項羽大勢已去,已經(jīng)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筆者認為,王安石的觀點更有道理。楚漢相爭的時勢,與秦朝末年已是大不相同。秦朝末年,百姓們對于秦朝的奴役已經(jīng)是忍無可忍,所以陳勝喝吳廣一起義,就受到百姓們的支持,起義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開。而到了楚漢相爭的時候,百姓們最大的愿望則是戰(zhàn)事平息,過上太平日子。在這種背景之下,所謂的英雄所起的作用并不大。
而且,當時的江東與現(xiàn)在大不相同,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地方,若指望以江東一地去對抗天下,那是不可能的。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江東并非楚地,而是吳人和越人的地盤。就算是千年之后的今天,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也是涇渭分明。項羽則是楚人,項羽只有回到楚地(江淮),才有可能重新獲得力量。江東對于項羽來說,只是客居避難之處罷了。
對于江東本地的勢力而言,項羽就是外來勢力,項羽在江東的根基并不深。雖然項羽起兵時有八千江東弟子跟隨,但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是在江東避難的楚人。經(jīng)過八年的征戰(zhàn),這些江東子弟早已所剩無幾。
那劉邦為什么能屢敗屢起呢?劉邦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與項羽相比,劉邦的后方從來不是問題,不僅十分穩(wěn)定,而且能不斷地補充糧草和兵力。項羽所在的西楚無險可依,容易遭受偷襲。所以到了楚漢相爭的后期,楚軍的糧食供給多次出問題,因此項羽總是沒辦法全力向西一舉消滅劉邦。
后來,韓信先后消滅西魏、代國、趙國,使燕國投降,攻下齊,相當于將項羽包圍了起來。雖然項羽的楚軍十分驍勇善戰(zhàn),但老是缺糧,并且楚地老是遭人偷襲,將士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早就疲憊不堪。因此,項羽這才一敗不起,自刎烏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