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 Galaxy Fold 作為現代折疊屏手機的「開拓者」,那么到今天剛好差不多六年的時間。從「炫技」到「大有可為」,雖然尚不能定論它最終是否能顛覆直板機成為未來最佳的手機形態,但至少此刻來看,它的確變得愈發可用、實用和好用了。
去年下半年艾瑞咨詢做了一份 《2024 年中國折疊屏手機消費洞察報告》 ,綜合 23 年全年的折疊屏手機銷售情況和一些問卷隨訪,其中有兩個信息蠻值得一看:
2023 年國內全品牌折疊屏手機市場份額里華為占比超過 50%,在超過一萬元售價的超高端折疊屏手機市場份額中,華為與三星合計占比超過 96%;
在折疊屏大屏需求調研里,「辦公」需求位列第一且斷崖式領先,遠超第二的視頻觀看,而游戲需求位列最末,尚不如社交和閱讀的需求。
雖然引用的銷售數據不是最新,但就去年一些零散的最新調查數據來看,也并沒有太大的變動。若你在用、或曾有過折疊屏手機的使用體驗,大概也會認同在使用展開大屏處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閱讀工作資料、查詢補充信息和臨時應急工作等——時,是最能感覺到折疊屏手機「實用性」的時刻。同時綜合報告數據,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如今折疊屏手機的主要標簽還是「高端商務」,遠不如直板手機那般有著多元的生命力。
而在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統計數據中,從 2024 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內的折疊屏手機市場罕見的開始出現下滑,結合一些領域從業者或資深用戶/觀察者的分析,大家普遍認為折疊屏手機如今仍面臨尺寸、價格和配置等挑戰,以及軟件適配等原因讓折疊屏手機的大屏利用率遲遲不見提升,尤其在直板手機愈發出乎意料的性能和影像革新沖擊下,許多因為好奇嘗鮮的極客用戶開始退場,轉回更「務實」好用的直板機。
以上這些只是現狀和基于現狀的主觀分析,既不是結果,也不應該是結果。我作為折疊屏手機用戶、且看好這種新形態產品在未來可以發揮的無限想象,不僅希望它能繼續被各大廠商重視和探索,也期待著能看到更革命性的變化。
用了一段時間發布不久的 OPPO Find N5,它就像是「千篇一律」折疊屏手機市場里突如其來的振奮和驚喜,給了我奇妙也欣喜的使用體驗。
▍從無人敢想的期許開始
簡單來說,OPPO 把 Find N5 做到了極致的「輕薄」。之所以要打上雙引號,是因為它是一種綜合體驗,而不只是尺寸和重量上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 Find N5 分為三個、兩類配色版本,但只是機身部分材質、尺寸略有不同,性能、影像等均一致,以下內容中如無特別說明,所提及產品均指代我在用的「OPPO Find N5 16+512 緞黑版」。
相比同時在用的另一部手機 iPhone 15 Pro Max,N5 作為一臺具有 8.12 英寸展開大屏的折疊手機,其厚度不過比前者多了 0.68 毫米,長度增加不足 1 毫米,重了 8g,從「分量」上來看近乎一致。而在實際握持中,N5 大刀闊斧地同為直屏設計,但因為折疊而無法克服的中縫和處理方式不同的邊角,兩部手機雖不能說一模一樣,但切換時產生的割裂感已經非常小。偶爾無意識地拿起 N5,都會恍如拿著一臺直板手機。
值得一提的是,N5 的屏幕比例從前代的 9.7 : 9 變成了 9.9 : 9,也解決了不少之前被人詬病的展開大屏后偶遇 App 無法切換成平板模式的問題。
所以我理解 N5 的「輕薄」,并不能是像以往折疊屏手機追求「輕量化」的迭代,而是「與直板機體驗靠攏」的設計新思路。并綜合文首提到的調查報告和市場分析,我認為 OPPO 的思考也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同樣也是源自市場洞察而做的解決方案——如果「割裂」是影響傳統直板手機受眾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們就先試著把它解決掉。
多年前我第一次摸到折疊屏手機的時候,腦子里想的最多的還是「要是折疊屏手機能做的和直板機一樣就好了」,但彼時并沒有報多大希望,因為認知里這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品類。但 N5 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的確實現了我曾經的愿望,如果它能以此為重點持續優化迭代,那「一樣」或許也并非無稽之談。
▍有好也有不好
除了超輕薄機身,N5 也堆疊著諸如鈦合金鉸鏈、全新驍龍 8 至尊版芯片、5600mAh 大容量電池等時下主流的旗艦參數,看起來很完美,可實際上手體驗后,也有一些遺憾不得不提。不過因為我不是相關從業者或專業的數碼評測人,所以不深度討論這些不足是追求極致輕薄不得不的妥協,還是基于成本或未來迭代「藏一手」的考量,僅聊感受,若你有更深層次的見解,也歡迎討論。
又愛又恨的大屏體驗
首先是屏幕素質。N5 的兩塊屏幕雖然都提供主流且優秀的色彩和 HDR 觀感,但外屏的全局默認最高亮度為 600 尼特,激發最高亮度 1400 尼特,內屏的默認最高亮度一致,激發最高亮度略高為 1600 尼特,普遍遠低于大部分同價位折疊屏手機或旗艦直板手機。實際體驗中,即便是非陽光直射的戶外,將屏幕亮度調至最高,都需要「用力」才能看清楚屏幕內容。所以 N5 的戶外使用體驗有非常明顯的折扣。
而不僅是亮度,我認為外屏硬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N5 外屏自帶一張幾乎沒有任何抗污疏油性的原廠膜,所以我大概開機幾個小時后就揭掉了,事實上國內廠商普遍隨機預貼的出廠膜我都會揭掉,因為邊緣滑動返回很硌手;與此同時,也養成了不把手機和其它硬物同時裝包或塞兜的習慣。可即便如此,某天還是驚覺外屏不知道什么時候出現了一條極其明顯的劃痕。之后還因為不小心意外從大概 30cm 左右的小凳子上滑落在地上,外屏邊角包括外框都出現了明顯的磕痕。
當然無論劃還是摔對手機的實際損壞都有很大程度的「運氣」成分在,同樣的情況不一定永遠都是相同的結果,我的例子雖不能絕對說明 N5 很「脆」,但至少也證明它是一臺需要小心維護的手機——相比部分主打堅固耐用的折疊屏手機而言。但我特意提出是源自另一個很「刁鉆」的原因:N5 的內屏使用體驗太好了。
從上一代 Find N3 開始,OPPO 就提供了「全景虛擬屏」這我認為是目前最好的大屏交互設計,此前我們曾用一個漂亮頁面做過深度解讀,感興趣的話歡迎移步了解。 而經過一年的優化和更強芯片的加持下,這種設計也變得更好用了,尤其是在如此輕薄機身的加持下,N5 給了我迄今為止最高的大屏使用熱情。舉個例子,與廣受歡迎的 iPad mini 相比,在屏幕尺寸近似的前提下,N5 的重量比前者降低 22%,厚度則少了 31%。
所以無論貼膜還是戴殼,都難免會影響到 N5 的最大優勢。更好的體驗也帶來了更高的要求,會想要更好的屏幕、更耐用的品質,而魚和熊掌能否兼得,只能期待 OPPO 未來更進一步的探索和挑戰。
▍夠用,但可以更好的影像實力
除了屏幕,N5 的影像表現的確有非常明顯的「減配」,我就不逐一介紹,用一張官網截圖展示。
從感性的角度來說,OPPO 的確做的「不厚道」。影像作為當代智能手機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常都是越做越好,尤其是那顆 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攝像頭,開倒車著實罕見。
但從理性的角度來說,作為一臺非影像旗艦手機,N5 的拍照體驗并不差,如果不是為了專業創作或產品對比,我認為日常使用中是夠用的。
「以假亂真」的 AI 消除
我們今天再來討論各大品牌的影像表現,其實已經很難有高下之分了,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標簽:色彩、街頭、創作……而我對 OPPO 的印象,則是「出片」。無論人像、風光還是其它主題,OPPO 在影像上的努力都朝著一個既定目標——拍出好看的照片,所以我們看到它從哈蘇色彩到膠片風格,都在不斷擴展和提高自己的出片率,隨手一拍都能輕松獲得還不錯的照片。到了如今的 N5 和呼之欲出的 X8 Ultra,還多了一個表現極其亮眼的 AI。
我在用 N5 拍照的過程中,從取景器到最終成片之間「閃現」的那一刻,不得不佩服其基于計算攝影,又遠超于計算攝影的嫻熟表現。包括諸如 AI 消除這樣對成片有極大助力的功能,N5 都讓我很難覺得它「拍照不行」。
所以從事實來看,N5 的影像規格的確有倒退,但從更廣義的「拍照」來看,N5 也并非那么不堪。與此同時,盡管我希望折疊屏手機也能「影像旗艦」,但若真的有無法突破的物理桎梏,且 OPPO 的確有認真鉆研用算法補足差距的打算,那也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案。
▍最后
N5 是一臺很復雜的產品,在其它產品已經「平衡」好性能和尺寸的天秤后,突然又用「輕薄」打破規則,以至于好的矚目,差的也很耀眼。而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屏幕和影像,網上也不乏關于其更細致如握持、震動等方面的討論。無論對錯、臆斷還是客觀事實,破局者總伴隨著熱議。
無論我作為作者的表述,還是你作為讀者的理解,難免會有偏差,所以我最后還是想再重復一遍我對 N5 的整體評價:它尚不能成為當下最好或最值得購買的折疊屏手機,但一定是目前所有同類產品里與你刻板印象或使用經驗最不同的一款產品。所以不推薦購買,但歡迎嘗試。
如果 OPPO 能堅持 N5 的獨特,并進一步提升硬件規格和耐用性,那么 N6 一定是你不容錯過的絕佳產品。
https://sspai.com/post/97162?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Microhoo
:文中產品由廠商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