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最近在歐洲市場推出的C-HR+電動版是備受關注與爭議,而這臺車可真是把“矛盾美學”玩到了極致。
既想保留C-HR系列的個性化基因,又要強行套用BZ4X的平臺架構,最后呈現出來的產品形態,簡直像極了把朋克皮衣套在西裝革履上的混搭行為。
先看外觀設計這塊,前臉部分設計師估計是糾結癥發作。你說它延續了歐版C-HR的造型吧,可那個貫穿式黑色格柵又和新款BZ4X撞臉了。
尤其是C字型日行燈組和霧燈區域的T字型裝飾,像是把BZ4X的前臉設計圖直接平移過來。
不過小八得說句公道話,這種把遠近光燈藏進霧燈區的做法,夜間辨識度確實比傳統布局強不少。
轉到側面就更有意思了,官方宣傳的“電動車平臺優勢”在這里得到了另類詮釋,后門尺寸確實比燃油版寬了5厘米,但后窗面積反而比老款更局促。
后排側窗高度只有28厘米,這數據甚至比某些雙門轎跑還要夸張。設計師怕不是把“跨界運動風”理解成了“鐵窗淚體驗”?
最讓我困惑的是軸距設定。明明用著BZ4X的平臺,軸距卻硬生生砍掉8厘米,最后定格在2750毫米。
官方倒是坦率,直接建議用戶群體鎖定單身貴族或丁克家庭。前排座椅導軌特意做了下沉式設計,這應該是為了彌補頭部空間的不足。
內飾部分完全復制了BZ4X的作業,12.3英寸懸浮屏+全液晶儀表的組合放在2024年只能說及格。
倒是那個旋鈕式換擋機構值得吐槽:直徑只有4.5厘米的金屬旋鈕,操作時總感覺像在擰收音機音量鍵。
無線充電板的位置也夠刁鉆,得把胳膊肘抬到肩高才能取放手機,這設計怕不是從太空艙操作臺找的靈感?
動力系統的組合堪稱當代車企的“排列組合大賞”。單電機版本居然搞出兩種電池規格,入門款57.7kWh電池配167馬力電機,續航455公里;高配77kWh電池配224馬力電機,續航沖到600公里。
最魔幻的是四驅版,342馬力配77kWh電池,續航反倒縮水到525公里。
我算了下能耗數據,四驅版百公里電耗居然達到18.9kWh,這數字放在2024年電動車市場實在不夠看。
動態體驗環節更是暴露了平臺兼容性問題。雖然官方宣稱底盤經過重新調校,但快速過彎時還是能感覺到電池包帶來的重量遲滯。
最要命的是動能回收系統,即便調到最弱檔位,減速時的拖拽感依然明顯得像被人拽了下褲腰帶。
不過得夸夸它的轉向手感,直徑360mm的小尺寸方向盤配合可變轉向比,城市穿梭確實靈活得像條泥鰍。
說到充電性能就有點尷尬了。官方宣稱的30分鐘快充(30%-80%)是在150kW超充樁下的理想狀態,
但歐洲現有的充電網絡里,能穩定輸出150kW的樁位還不足三成。
更別說四驅版在連續快充時,電池溫度會飆升到45℃觸發保護機制,這點在西班牙的實測中已經得到驗證。
最后聊聊市場前景。這臺車在歐洲定價3.8萬歐元起,比ID.3頂配還貴出5000歐。
但看看配置單:沒有熱泵空調、沒有智能駕駛套件、甚至連座椅加熱都要選裝。
要我說,豐田這是把“個性小車”的溢價玩出了新高度。
不過考慮到C-HR燃油版在歐洲月銷還能維持在8000臺左右,或許真有些忠實擁躉會為這份“精致的固執”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