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26 歲女子愛生悶氣,子宮長出 8 個肌瘤,最大的比拳頭還大,為什么會這樣?生氣真能「氣出肌瘤」嗎?”
昨天看到這熱搜,點進去看了之后,第一反應是想起了羅博士的這本書:《別生氣啦:絕大多數的病都是氣出來的》。
是的,羅博士的這本書是我的消氣神器。有什么氣很難消的時候,立馬打開這本書看看。
和自己的身體健康相比,再生氣的事,也沒什么好氣的了。
因為,不值得。
不良情緒會引起身體的哪些反應?在《別生氣啦:絕大多數的病都是氣出來的》里,羅博士有舉例,也有分析,比如失眠,比如胃潰瘍等等。
其實羅博士還寫了另外兩本女性健康的書:《女性養生三步走:疏肝、養血、心要修》
《女性90%的病是憋出來的:羅博士教你不憋屈,不上火,不生病》
生氣的時候,最容易想起的,是這本《別生氣啦:絕大多數的病都是氣出來的》,一看書名,氣就消大半了。
其他的原因
疾病的原因,要是這么簡單,醫生也容易多了吧?
這兩天了解了下北宋醫家陳言的《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在這本書中,陳言將造成疾病的原因分成了“三因”。
所謂的“三因”,指的是內因、外因、不內不外因。
內因,指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
外因,指風、寒、暑、濕、燥、火。
不內不外因,則指疲勞、跌倒等因素。
回到新聞中的女士,情緒會是一個因素,很可能還會有其他的因素。
找對情緒宣泄的方式
新聞中的女士,和老公傾訴,還總被說小事。
要傾訴,也要找對人吶。
找錯人,傾訴不成反添堵。
但對的人,不一定時刻有時間聽你傾訴啊。所以,找到能自我排解的方式更靠譜。
比如閱讀。讀那些一看心情就變好的書。很多顏值高的童書,能讓人心情愉悅。當然,最好能在日常閱讀中,積累那些看著舒服的書,擺在書架上,方便情緒來了時翻閱。
比如自我對話式寫作。只要一張紙、一支筆就夠。寫下當時的情緒,想寫什么寫什么,反正也只是給自己看。寫的過程中,情緒會慢慢消解,同時也能理順原本混亂的思緒。
比如畫畫。不會畫畫,涂色也可以,市面上涂色減壓的本子也不少。沉浸在涂色的過程中,慢慢會忘了情緒。
還可以運動。不愛運動,去大自然中走走也是好的。哪怕是散步,散步個半小時,心情都能愉悅很多。
還可以去各種博物館、美術館逛逛。在這些有著濃厚歷史的展品前面,很多困擾人的情緒,都變得沒那么讓人喘不過氣。
不管是什么方式,在日常中最好能多多嘗試。既然一周能生幾次悶氣,也就能嘗試幾種方法。找到適合自己排解情緒的方法,下一回,當不良情緒來了,記得去應用就好。
這種方法沒效果,那就換另一種。有時候用同一種方法,覺得有些無趣,那不妨換換其他能帶來新體驗的方法。
排解情緒的方法有很多,多去試,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其實,當“情緒”被看見的那刻,情緒就好很多了。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