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朝堂上進言
大家心里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疑惑?古代那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大臣,皇帝上朝時面對著像菜市場一樣說著各地方言的大臣,難道不是像聽天書一樣嗎?
別的不說,就說那清朝的皇帝,都是滿人。就是東北三省那一旮沓的,他能聽懂江南的吳儂軟語?
其實,我們真的想多了,在古代啊,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官話”,完全不會影響朝堂上的交流。
古代各地方言
從西周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從西周一直到宋朝的兩千多年間,都是以洛陽地區的語言為官方語言。
除此之外,皇子皇孫們很小就開始接受定制教育,要接受滿、漢、蒙、藏四種御教,至少要會四門語言。
1867年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在《語言自邇集》中提到:“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不只是屬于官吏和知識階層,而且屬于近五分之四的帝國民眾”。
簡單來說就是大部分人都得掌握官話。
而且,皇帝的交際圈很窄,也就和熟絡的幾個人講話。這幾個人肯定和皇上一個地方,也就是說交流無障礙。只要他們聽得懂下面人說的官話,皇帝自然不需要掌握那么多方言。
其次,那些覲見皇帝的官員統統都要經過禮部培訓,里面就包括語言培訓。
但還真有堪稱“語言學小天才”的皇帝,比如康熙。《清實錄·康熙朝實錄》中對他有這樣的記載:十三省語音、朕悉通曉、觀人察言即可識辨。
學好官話不僅僅是為了交流方便,還能檢測出那些“冒籍”現象,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易地考試”,去報送名額多的的地方考試。
為了遏制這種現象,乾隆專門設立了一個“審音御史”,一是聽參加考試的舉子的口音,杜絕“易地考試”,二是聽新晉官員的口音,杜絕回家鄉當官。
關于這個,還有個小故事。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紹興府通判張廷泰走后門,可意覲見乾隆。沒想到乾隆上來就問他的籍貫,張廷泰就說他是順天府(如今北京)人。
乾隆一下子就換了副面孔,因為張廷泰的紹興口音太明顯,乾隆想忽略都不行。乾隆就把審音御史叫過來,劈頭蓋臉就說,你這個審音御史是干什么吃的,這人紹興話的味兒那么沖你都聽不出?紹興人怎么能當紹興通判。然后直接下了指令,將張廷泰調到福建任職,還罰了審音御史三個月的俸祿。
關注我[來看我],讓我們一起去發掘更多有趣的故事!
(本文部分素材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