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短短幾個小時,我遭受了約十個電話轟炸。
這些來電內容無一例外都是:某某平臺、信貸中心,額度(備用金等巴拉巴拉)申請成功了。歸屬地均為北京。
不是一天幾次的電話騷擾,而是高頻的電話轟炸。
嚇得我趕緊把來電攔截設置成“僅接聽通訊錄”。
一天之后,剛把攔截設置 回復 正常了,萬萬沒想到又再次收到了“備用金”的電話,對方自稱“惠某貸”。
這兩天的貸款電話轟炸中,有人提到了我在3月9日11點05分提交了貸款申請,這一信息在之后的騷擾電話也有模糊提及。
更詭異的是,剛剛又有貸款電話打過來,稱:我在今天9點04分又申請了貸款,還是那個惠某貸,老朋友了。
但這兩個時間點,以及電話轟炸開始前的一段時間,我十分確認自己沒有貸款申請,而且貸過款的都知道,無論是銀行還是網貸授信前起碼都需要一個人臉識別環節,這是不可能誤操作的。
那么,那股神秘力量是如何在我沒有貸款操作的情況下,幫我拿下來了眾多平臺的額度?
我想到了兩種可能性:
1、 這些平臺的合作方,在售賣假流量,因為過去測試過很多貸款平臺的產品,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做人臉識別,資料也難免會留給貸款平臺。但我很確定沒有在電話轟炸中提到的貸款產品做過測試、獲得過額度。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些測試過的平臺,資料的時效性是多少?他們又是否有手段、方式用這些資料,直接給借款人申請貸款?
2、 黑灰產攻破了大量貸款平臺的反欺詐系統?包括最核心的人臉識別?并不是沒有這個先例,數年前就有坊間傳聞:某大型金融機構的人臉識別被攻破,緊急請了某大廠高P專家團隊救場。請注意,是坊間傳聞,涉及的金融機構太大,不敢求證。
無論是哪種情況,其實都意味著各個貸款平臺現有的風控系統存在漏洞,潛在風險極大。
抱著求證的態度,我回撥了惠某貸的電話,對細節問題進行詢問后,得知:他們的確是在兩個時間點看到了我的貸款申請,但具體渠道不知道,可能是來自流量平臺的廣告,也可能是來自網貸平臺。
而我的經歷不是個例,該人員指出:也遇到過一些自稱沒有貸款需求的客戶,但無法辨別客戶的“否認”是否真實。
綜上,好像合作方騙流量費的可能性大一些。
這種情況,你遇到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