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景路
旅日日久,發現在日本與南京有關的事物還真就不少,尤其是古代,主要是指明、清時代,對應日本的戰國、江戶時期。此時的日本,還屬于閉關鎖國時期,而此時的中國,明朝沿海正頻頻受到倭寇襲擾。據說當年倭人是抱有誠意來相求通商的,大明王朝不肯頒發執照,倭人才做起了黑市生意,亦商亦匪亦官亦盜,其中還有不少我沿海民眾參與。日本本土資源本匱乏,于是,以明朝都城“南京”命名的各種物件兒在日本成為流通貨。
以“鎖”為例。《辭源》曰:“鎖,古謂之鍵,今謂之鎖。”鎖,在日本古亦稱“鍵”,后來卻逐漸變為了“錠”,再后來又被稱為“南京錠”。一提南京錠,日人盡知。東京江之島有個戀人之丘,柵欄上就掛有許多刻著戀人們美好祝愿的金澄澄的“南京錠”,鎖定了對方的一生。
日本還有一種繩扣,叫“南京結”,是捆綁東西時為防止繩結松脫而用繩子結成的一種越系越緊的系繩方法。其實,日本玩繩子的歷史可謂悠久,直能追溯至繩文時代。怎么看,把“南京結”命名為“繩文結”都更能展示日本歷史的厚重感,但日本人就是寧愿棄自國文化傳統而不用,“南京結”至今仍是日本手工藝人的愛稱,邪了門兒了。
最有趣的還是臭蟲,神戶港商船往來貿易,買一送一,臭蟲也就登陸東瀛了。舶來品嘛,其名自然也就“南京蟲”了。“臭蟲”冠以“南京”二字,那似乎就沾上了一絲皇氣,高貴起來,生命力也就更加旺盛,至今代代相傳枝繁葉茂。不過,“南京蟲”似乎不宜告知廣東人,沒準兒把它當作什么高蛋白的益蟲炸上一盤呢。也不宜讓南京人知道,把臭蟲叫作“南京蟲”,那日本人就有點“陳水”(欠扁)了。
明明進口的是山東大花生,可過去日本人偏要稱它為“南京豆”,還好,今天的日本,“落花生”已是普遍叫法兒。除此之外,日本人還把用玻璃等制作的戒指首飾稱為“南京玉”;江戶時代流通的一種我大清之錢幣叫作“南京錢”;當時進口的大米也稱為“南京米”;裝米和花生的袋子就叫“南京袋”;信鴿被叫作“南京鳩”。華人聚集居住并經營店鋪的街區現在雖然叫“中華街”,過去是叫“南京町”的。金陵菜屬蘇浙菜系,在日本卻有著鄭重的“南京料理”一說。銀座的珍滿茶樓經營的好像就是正宗南京料理。除此,東京還有一家更厲害的連鎖中華料理店叫“南京亭”,號稱經營本格(正宗)中華料理,進店試過,其實不過就是日本普通中華料理店的麻婆豆腐青椒肉絲之類。
在京都,有一家以培養、健全小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遵守規矩等為主要目的的棒球聯盟存在,原因雖然不詳,但聯盟名稱卻自昭和51年(1976年)就改稱為“南京少年棒球聯盟”了,乍一看,還以為咱南京市在日本培養少年棒球運動員呢。京都還有一所國立綜合病院也叫作“南京都病院”,這所病院在二戰時是作為傷殘軍人療養所存在的,昭和20年(1945年)由厚生省接管。同樣不知出于何種原因于昭和50年(1975年),從舊名“國立京都療養所”改為“南京都病院”了。初見之下,頗有點南京中醫院跑日本京都開分院的感覺。
“南京玉すだれ(‘すだれ’音近‘斯達來’,就是指屋內間隔或遮陽用的竹簾)”,在此暫譯為“南京玉竹簾”。“玉すだれ”,出自《伊勢物語》的短歌之句。“南京玉竹簾”本是日本大道藝之一,是由藝者舞動20~30厘米的長方形竹制玉簾,邊跳邊唱,竹簾可以幻化為魚竿、橋、柳枝、旗幟等各種形狀,歌舞者著以日本傳統和服舞之歌之。發祥于日本富山縣的這種歌謠舞,取名“南京玉竹簾”,這種別樣南京情結之深,真是實在令人無語了。
元代宋后,日本視元為異邦,從此疏于往來。清取明,清在日人眼里同為蠻夷,非中華正統,同樣不愿屈就,于是乎,景仰六朝古都,受大明朱子理學影響頗深的日本,從此視自己為中華文化傳承之正統。這么想著,居然就有點明白日本人使用“南京”二字之用心了,至于后來日本人在南京變成鬼,我們則把這種舶來品稱為“日本鬼子”。(作者系日本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