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條: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一日則太陽受邪,至二日當傳陽明,若脈氣微而不傳陽明,胃經受邪,則喜吐。寒邪傳里者,則變熱,如頗欲吐,若煩躁,脈急數者,為太陽寒邪變熱,傳于陽明也。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者,以上二條互言者而言也,下仿此。一日太陽受之,太陽主表而屬外,故外者先當也。靜謂恬退而和平也,緊退恬靜和平,其為不傳而欲愈可診矣。頗欲吐屬上言,不甚待吐而不吐,蓋嘔逆未全止也。燥,干也。數,五六至以上也,其主熱。急,躁疾也,欲傳而加進可知也。
喻嘉言《尚論篇》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脈靜者,邪在本經,且不能遍,故不傳經。頗欲吐,外邪內搏,身煩、脈數,寒邪變熱,必傳經也。
張志聰《傷寒論集注》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此太陽受邪,而即可傳于少陰也。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言平人六氣周流環轉不息,若以天之寒邪傷人毛腠,則太陽正氣受之,而即以一日起太陽矣,要知傷寒者言邪,而太陽者言正。脈若靜者,太陽正氣自和,故為不傳。頗欲吐者,即少陰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煩者,感少陰陰寒之氣則躁,感少陰君火之氣則煩。脈數急者,諸數為熱,諸急為寒,寒熱相持而脈不靜,此太陽受邪而感少陰之氣化者,為傳也。高子①曰:"本論中凡云傳者,言邪傳于某經則見某經之證,若紀日而云一日太陽、二日陽明等者,止論正氣非關邪也。"
①高子:即高世栻。
張錫駒《傷寒論直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注】此言太陽與少陰為表里,陰陽之氣相傳也。傷寒一日,太陽之氣受之,脈若安靜而不數急者,為止在太陽而不傳也。如頗欲吐者,即少陰之欲吐不吐也;煩出于心,躁出于腎,煩躁者,感少陰水火之氣也;數急對靜而言。此病太陽之氣,而中見少陰之化,故為傳也。
尤在涇《傷寒貫珠集》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寒氣外入,先中皮膚太陽之經,居三陽之表,故受邪為最先。而邪有微甚,證有緩急,體有強弱,病有傳與不傳之異。邪微者,不能撓乎正,其脈多靜;邪甚者,得與正相爭,其脈則數急,其則躁煩而頗欲吐。蓋寒邪稍深,即變而成熱,胃氣惡邪,則逆而欲吐也。然邪既傳經,則必遞見他經之證。
柯琴《傷寒來蘇集》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太陽主表,故寒邪傷人,即太陽先受。太陽脈浮,若見太陽之浮,不兼傷寒之緊,即所謂靜也。脈靜證亦靜,無嘔逆煩躁可知。今又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不須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傳之謂也。若受寒之日,頗有吐意,嘔逆之機見矣。若見煩躁,陽氣重可知矣。脈急數,陰陽俱緊之互文。傳者,即《內經》"人傷于寒,而傳為熱"①之"傳",乃太陽之氣,生熱而傳于表,即發于陽者傳七日之謂,非太陽與陽明少陽經絡相傳之謂也。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①見《素問·水熱穴論》。
吳謙《醫宗金鑒》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注】傷寒一日,太陽受之,當脈浮緊,或汗或未汗,若脈靜如常,此人病脈不病,為不傳也。初病或嘔未止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此外邪不解,內熱已成,病勢欲傳也。宜以大青龍湯發表解熱,以殺其勢;或表里有熱證者,則當以雙解湯兩解之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憑脈辨證,知邪傳與不傳也。脈浮而緊,為太陽正脈,迺靜是不傳他經矣。若頗欲吐,或躁煩而脈數急,則邪機向里已著,勢必傳經為病也。
陳修園《傷寒論淺注》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注】人之言傷寒者,動曰傳經,其所以然之理難言也。有正傳,有邪傳,有陰陽表里之氣相傳,有六經連貫之氣相傳。請以陰陽表里之氣相傳者言之;傷寒一日,太陽之氣受之,然太陽與少陰相表里,脈若安靜而不數急者,為止在太陽,而不傳于少陰也;頗欲吐者,即少陰欲吐不吐之見證。若兼見足少陰之躁、手少陰之煩,診其脈數急而不安靜者,乃病太陽之氣,中見少陰之化為傳也。傷寒如此,中風亦然。又以六經之氣相傳言之:傷寒二日當陽明主氣之期,三日當少陽主氣之期。若陽明之身熱,自汗,不惡寒,反惡熱之外證不見,少陽之口苦,咽干,目眩之外證不見者,為氣之相傳,而病不與氣俱傳也。傷寒如此,中風可知矣。此二經如此,他經可知矣。
此二節,一論陰陽表里,一論六經之氣相傳。
陳伯壇《讀過傷寒論》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也。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發于陰之代詞曰傷寒,書一日,紀其陽也。太陽受之,陰逢陽矣,陰靜者也,宜以陽動之。脈來當然動,動中當然靜,特恐脈動經亦動,便有動無靜耳。脈若靜者,靜脈能制經氣之動,經氣不能領邪而行,此為經不傳邪也明甚。不傳何以傷寒證不具,中風證亦不具耶?上言脈緊、脈緩,并未言脈靜,安有太陽受邪而僅見靜脈耶?是傳邪、不傳邪未可必,以受邪、不受邪未征實故也。如其不欲汗而欲吐,簡直未欲解耳。彼非邪在胸中,焉能以吐了卻傷寒乎?又況頗欲吐,吐意猶未堅決乎?且若躁煩,不當躁煩而與躁煩相若,顯屬先起于足經之躁,次及于手經之煩,太陽并不躁、并不煩在言外。蓋靜脈早露其端倪,太陽不為經氣所轉移可想。乃俄而脈數急,數則為虛,急則無能擇,經氣脫離太陽故脈數,太陽不能制止經氣故脈急。此為經已傳邪也,殆追之無及者也。看似移送太陽之病以出境,在太陽雅不欲經氣之竄,有礙衛氣之行,乃不傳而卒歸于傳,權不在太陽也,亦非邪傳經也,一任經氣之為所欲為而已。
曹穎甫《傷寒發微》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此本《內經》文字,仲師祖述《內經》,豈有推翻前人之理?《內經》原系漢人偽托,當在仲景之前。故發端即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自來注家不知一日為一候,遂致相沿為訛謬。高士宗明知二日未必遽傳陽明,以為正氣相傳,不關病氣。夫六經營衛,晝夜流通,豈有既病傷寒,一日專主一經之理?仲師恐人不明一日、二三日之義,后文即申之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此可見本節所謂一日,即后文所謂七日。傷寒發于太陽,以七日為一候,猶黃癉病發于太陰,以六日為一候也。《詩·豳風·七月篇》詳言農政,以三十日為一候,故冬十一月為一之日,十二月為二之日,正月為三之日,二月為四之日也。知一日、二日為一候、二候,則未滿三日可汗而愈,既滿三日可下而愈,可以釋然無疑矣。此節憑脈辨證,知邪之傳與不傳,蓋浮緊為傷寒正脈,靜即不變動之謂,已滿七日,而浮緊之脈絕無變動,便可知其為不傳他經。此意惟包識生能言之,余子碌碌,不足數也。至如太陽失表,胃中化燥,熏灼未泄之汗液,致濕痰留于胃之上口,胃底膽汁不能相容,則抗拒而欲吐,蓋濕痰被胃熱蘊蒸,若沸湯然,上溢而不能止也。胃中化熱,陽熱上攻,則苦躁煩,而脈亦為之數急,即此可決為邪傳陽明。張隱庵乃謂太陽受邪,感少陰之氣化者為傳,殊失仲師本旨。
惲鐵樵《傷寒論輯義按》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無后“若”字,“為傳也”作“乃為傳”。)
錢璜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者。即《內經·熱論》所謂“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之義也。因太陽主表,總統營衛,故先受邪也。然寒傷營之證,其脈陰陽俱緊,或見浮緊之脈。若一日之后,脈安靜恬退,則邪輕而自解,不至傳入他經矣。倘見證頗覺欲吐,則傷寒嘔逆之證猶未除也。況吐則邪入犯胃,乃內入之機。若口燥而煩熱,脈數急者,為邪氣已郁為熱,其氣正盛,勢未欲解,故為傳經之候也。
方有執云: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期式約摸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
丹波元簡云:燥煩,即躁煩之訛,以為“口燥煩熱”者,誤矣,諸注并以煩燥為解。張錫駒云:數急,對靜而言。柯韻伯云:“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冉雪峰《冉注傷寒論》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躁成本、方本作燥,玉函無上若字,為傳也作乃為傳。廉平本低二格寫。)
柯韻伯曰:太陽主表,寒邪傷人,太陽先受。太陽脈浮,若見太陽之浮,不見傷寒之緊,即所謂靜也。脈靜證亦靜,無嘔逆煩燥可知。今又有發熱惡寒頭痛,不須七日衰,一日自止者,正此不傳之謂也。若受傷之日,頗有吐意,嘔逆之機見矣。若見煩燥,陽氣重可知矣。脈數急,陰陽俱緊之互文,傳者,即內傳,入之傷于寒,而傳為熱之傳,欲字若字,是審其將然,脈之數急。是診其已然,此因脈定證之法也。
方中行曰:一日、二日、三日,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期式約模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也。
胡希恕《胡希恕傷寒論講座》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病,一開始的時候全發生太陽病,所以說太陽受之,不過這種話是有語病的,什么語病?還是說開始得病時太陽經受邪,有這個(經絡的)味道,我們現在不要這么看了。不光是傷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一開始都是太陽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脈平靜,平靜是怎么樣兒呢?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這都說明病輕,一般輕病是這個樣子,這樣子則病是不會傳的。什么叫作“傳”呢?仲景的書講表里相傳,開始病在外,它往里頭傳,傳入半表半里,(再)傳入里。
當大夫應知道病輕病重,雖然開始在太陽病,一看脈象比較平靜,那么這個病不要緊,吃點發汗藥就會好了。吃點感冒沖劑、桑菊飲片,甚至喝點姜湯也能好的。
假設說“頗欲吐,若躁煩”,“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的情況,少陽病尤其是柴胡證,心煩喜嘔。“頗欲吐”這個“頗”字很有意思,不是說這個人得了感冒,稍稍有點惡心,就要傳了的意思,“頗”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鬧得慌,要吐。
“若躁煩”,這個躁煩,陽明病,熱在里頭,人就發煩躁,煩躁得厲害。擱個“躁”字,不安,躁者亂也,人一點兒也不安靜,起來又躺下,而且發煩,煩是個熱象,發煩熱,這有內傳陽明的證候,而脈又是數急,數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厲害,這說明這個病與上面的病相差太多了,這個病必傳,來勢挺兇。
所以我們遇到這種病,大夫必須在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它的輕重,傳與不傳。這個要“傳”,即便你就是治得對,治得正確,依法來治的,(病)也不(一定)馬上就好的。當然,對這個病要重視了。這個病也正在急劇變化之中的,臨床上千萬要注意。假如有脈數急什么的,說明這個病是往前進展的,它沒停止。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留到病房里的,你要勤看一看,這肯定是要傳的。
任應秋《傷寒論語譯》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校勘】成無己本:“躁”作“燥”。《玉函經》:“躁煩”上,無“若”字;“為傳也”句,作“乃為傳”。
【音義】頗,略也。若,作“或”字解。數,讀如“碩”,以下脈數、小便數等字均同。
【句釋】“傷寒”,這是書名“傷寒論”的傷寒,是廣義的。“受之”,猶言受病。“脈若靜”,即病變較輕,脈搏安靜如常,沒有變動。“傳”,即傳變,就是病理的變化。“頗欲吐”,為胃神經受到刺激的反射現象。“躁煩”,是腦神經受刺激所呈顯的不安狀態。“脈數急”,即是脈搏的至數加快了。
【串解】方有執云:“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者,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大要譬如計程,如此立個前程的期式約摸耳,非計日以限病之謂。”
柯韻伯云:“太陽主表,故寒邪傷人,即太陽先受……脈靜證亦靜,無嘔逆煩躁可知……正此不傳之謂也。若受寒之日,頗有吐意,嘔逆之機見矣。若見煩躁,陽氣重可知矣。脈急數,陰陽俱緊之互文,傳者,即《內經》‘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之傳。”
因此,傷寒一日,即是傷寒初期,初期即太陽期,所以叫作“太陽受之”。這時脈搏安靜,可能病變不會演變嚴重,假設有躁煩欲吐等現象,而脈搏亦加快了,這說明病勢不輕,機體抵抗力也會不斷地加強而演變下去。
【語譯】傷寒病開始的時候,適當太陽初期,這時如脈搏安靜,是疾病不會演變嚴重的征象,假使有欲吐、躁煩等現象,脈搏至數又加快而“數急”了,這說明疾病和機體抵抗力都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著。
劉渡舟《傷寒論詮解》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4、5這兩條通過對脈證的分析,來辨別疾病的傳變與否,使醫者懂得如何了解病情發展的趨勢,掌握防治疾病的主動權。
“傷寒”在此泛指太陽病,包括中風與傷寒在內。“傷寒一日,太陽受之”,是指外邪初犯體表,太陽首先受邪,欲知其病情是否傳變,則應以脈證作為判斷依據。其人“脈若靜”,即指脈不數不急,原浮脈不變,反映太陽之邪仍在表,沒有傳變的跡象。亦可體會為“脈靜”是正復邪卻,邪氣不能干擾正氣,表邪將解,有自愈機轉的傾向。二者均說明正氣抗邪有力,邪氣尚未傳里,所以說“為不傳”。“脈數急”與“脈靜”相對而言,脈由平靜變為數急,反映邪氣有化熱入里之勢。“頗欲吐”,指病人有惡心很想吐的證候。由于少陽病有心煩喜嘔的特點,故“頗欲吐”一證在此多代表邪傳少陽的征象。“燥煩”,趙本作“躁煩”,是陽熱內盛之證,在此則代表陽明之里已有邪熱。“欲吐”與“躁煩”,均非太陽本證,乃是太陽之邪向里傳變,或傳少陽或傳陽明的表現,而反映在脈上,又有“數急”的變化,所以說太陽病有了傳經的趨向。
倪海廈《傷寒論》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也;若脈數急者,為傳也。
一開始初得病,是在人體的表面,也就是太陽,如何知道病有沒有入里,如果是進入陽明,就是腸胃,陽明無死證,也就是病進入陽明就停住,不會再進,到此結束。如果是進入少陽,就可能繼續進入太陰、少陰、厥陰。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確算起來,足足六天,為什么六天?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醫的觀念是天人合一,在風水地理上,有節氣,從立春到雨水,這中間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當定數,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數,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積起來,在易經八卦來講,這是宇宙間的東西,在節氣上也可以看到,臺風來的時候,沒有連吹五天的臺風,也沒有連熱五天、到第六天還沒改變節氣的。大寒,也沒有連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會熱起來,陽會回復過來,這是自然界的現象,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在轉變中間,超過六種轉變,所以易經是六個爻,所以一候,是陽六,人的陽數回復回來了,人也是這樣反應。脈靜者,為不傳也,脈靜就是脈沒有變化,如果摸到脈是浮緩,到第六天還是浮緩,這病不會傳經,一直停留在太陽上面,不會再進入里面了,靜就是脈沒有變。若脈數急者,為傳也,如果脈本來是浮緩的,突然跳的很數很急,就是往里面傳了,傳到少陽或陽明或少陰,不一定的,為什么不一定?臨床上絕大多數都是心臟受到影響而使病情傳經,例如情志受到影響,因為人的情志不一樣,如果正好感冒,卻遭小偷,被嚇一跳,恐傷腎,就進入少陰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傷肝,就進入蹶陰了;這就是傳經,傳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還有一種是被西藥所傷,例如吃了抗生素,結果舌苔變成地圖舌,就是心臟功能受損了。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藥,就算病進來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風之始,所有的病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風引起的。
張勝兵《張勝兵品傷寒》
第4條: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靜者,為不傳也;若脈數急者,為傳也。
以下解讀內容為精簡版,詳細解讀請查看:
第11講:張勝兵品《傷寒》之太陽病(1-6條文)
意思是:在傷寒初起的第一日,病邪通常侵襲太陽經。若此時脈象保持平穩,無明顯變化,這預示著病邪尚未向內傳變。然而,若患者出現欲吐、煩躁不安,且脈象變得數而急促,這些都是病邪向內傳變的征兆。
這里的“傷寒”一詞,并非專指第三條中的狹義傷寒,而是廣義上的傷寒,它涵蓋了所有能夠引發人體發熱的外感疾病。在《傷寒論》中,關于天數的描述,不應單純從字面上去理解,而應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在此,“一日”應理解為外感病的早期階段。
若在這一階段,患者的脈象保持平穩,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那么我們可以認為病邪尚未傳經。反之,若患者出現惡心欲吐、煩躁等癥狀,并伴有脈象的急促變化,則表明病邪已經向內傳變。
需要注意的是,“脈若靜”并非指脈搏完全停止跳動,而是指脈象沒有發生明顯的異常變化,仍然保持著太陽病的脈象特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