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的中國,教育領域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一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這份報告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一次重大調整。傳統的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招生模式——“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這一變革的核心,在于招收那些來自工人、農民(主要是下鄉知識青年)和解放軍戰士的學員,他們被賦予了一個特殊的稱呼——“工農兵學員”。
這一政策的出臺,無疑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一種反映。在那個強調“工農聯盟”和“革命化”的年代,讓工農兵代表進入大學深造,被視為一種政治上的正確和社會的進步。工農兵學員的選拔標準,除了要求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外,還特別強調了實踐經驗的重要性。他們需要有3年以上的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并且具備相當于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對于那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和貧下中農,甚至不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這無疑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高等教育的大門。
然而,這一招生模式的實施,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和挑戰。由于工農兵學員入學不經過文化考核,他們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這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教師們面對著一群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各異的學生,往往感到力不從心。教學秩序的混亂、教學水平的下降,成為了這一時期高等教育領域不可忽視的問題。
盡管如此,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場景,仍然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僅是一種教育政策的體現,更是一種社會風氣的反映。在那個充滿激情和理想的年代,工農兵學員們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踏進了大學的校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的使命,盡管這一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
為了紀念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中國郵電部于1976年9月6日發行了一套名為《工農兵上大學》的特種郵票。這套郵票共五枚,每一枚都生動地展現了工農兵學員上大學的場景和精神風貌。
T18工農兵上大學
第一枚郵票“滿懷豪情上大學”(T18-1),畫面上是一位工農兵學員背著行囊,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大學校園。他的臉上洋溢著自豪和喜悅的笑容,仿佛在說:“我終于實現了上大學的夢想!”這幅畫面生動地表現了工農兵學員對高等教育的向往和追求。
第二枚郵票“革命理論指航向”(T18-2),則展示了工農兵學員在大學里學習革命理論的情景。他們坐在教室里,認真地聽老師講課,筆記做得密密麻麻。這幅畫面強調了革命理論在工農兵學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他們堅定的政治立場和信仰。
第三枚郵票“大課堂”,則是一幅更加廣闊的學習場景。畫面上,工農兵學員們或坐在教室里聽課,或圍坐在草地上討論問題,或在實驗室里進行實踐操作。這個“大課堂”不僅包括了傳統的教室教學,還涵蓋了實驗、實踐、討論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這幅畫面生動地展現了工農兵學員們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
第四枚郵票“攀登科學高峰”(T18-4),則是一幅激勵人心的畫面。畫面上,一位工農兵學員手持望遠鏡,站在山頂眺望遠方,仿佛在尋找科學的高峰。他的身后是連綿起伏的山巒和茂密的森林,象征著探索科學的艱辛和曲折。這幅畫面寓意深遠,激勵著工農兵學員們不斷攀登科學的高峰,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最后一枚郵票“當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T18-5),則是對工農兵學員們最終目標的概括和期望。畫面上,一位工農兵學員手捧畢業證書,站在豐收的田野上,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的身后是豐收的莊稼和忙碌的農民,象征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工農兵學員們的貢獻。這幅畫面強調了工農兵學員們不僅要成為有文化的人,更要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勞動者,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套《工農兵上大學》特種郵票的發行,不僅是對那個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和記錄,更是對工農兵學員們奮斗精神和愛國情懷的頌揚。它讓我們看到了那個充滿激情和理想的年代里,人們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雖然那段歷史已經成為了過去,但工農兵學員們上大學的場景和精神風貌,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成為了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
鴻郵拍賣 匈牙利1950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郵票 成交價9.9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