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正忙著在軍援問題上改口,馬克龍卻直接拿核武問題去威脅普京,對此,梅德韋杰夫的回應一針見血。那么,馬克龍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表態?俄方的回應又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媒體人解飛
精英引領的閱讀平臺
作者|解飛
歐洲正忙著在軍援問題上改口,馬克龍卻直接拿核武問題去威脅普京,對此,梅德韋杰夫的回應一針見血。那么,馬克龍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表態?俄方的回應又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隨著俄烏沖突進入第4個年頭,歐洲對烏克蘭的援助態度正悄然變化。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若美國不參與向烏克蘭派遣軍隊的聯盟,大部分歐洲國家也不愿加入。而另一邊,英國和法國提出的“歐洲+”聯盟方案,試圖在烏克蘭部署維和部隊并提供安全保障,也因缺乏美國支持而陷入僵局。
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是歐洲軍事與經濟能力的雙重短板。一方面,歐洲在常規軍力上遠遜于俄羅斯。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大的核武庫和高度現代化的常規部隊,而歐洲國家長期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自身軍事投入不足。以法國為例,其軍費雖在2025年升至GDP的2.15%,但仍難以彌補數十年來的技術差距。
另一方面,歐洲經濟受能源危機和通脹拖累,德國經濟停滯,法國財政赤字高企,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更是自顧不暇。這一背景下,歐洲提出的8000億歐元軍備升級計劃,最終很有可能淪為“向美國交保護費”的象征性舉措,
只不過,馬克龍仍然不愿意放棄,其多年來力推歐盟“戰略自主”,主張歐洲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而在3月5日的電視講話中,他更是再次強調歐洲需加強防務能力,甚至提出用法國核武器為烏克蘭提供保護傘,這一提議立即引發爭議。
從現實來說,法國的核威懾能力確實具備獨特性。作為歐盟唯一擁有獨立核力量的國家,法國擁有約290枚核彈頭,雖然不及俄羅斯,不過也能提供一定的核力量。然而,就在馬克龍的“核言論”之后,歐洲其他國家的民意分裂卻進一步加劇,數據顯示,東歐國家對此的支持率上升22%,波蘭甚至達到了61%,而中立國則有83%民眾反對。立陶宛前防長甚至直言:“我們不愿從依賴華盛頓變成依賴巴黎。”可見歐洲內部分裂。
更尷尬的是,馬克龍的“核保護傘”言論,還被俄方視為“核訛詐”。俄羅斯外交部明確表示,將在國防戰略中納入馬克龍的威脅性表態,俄外長拉夫羅夫批評其言論“不理智”,克里姆林宮則稱馬克龍的對抗性姿態“更像是為延續戰爭鋪路”。
在此之中,梅德韋杰夫的回應更是直接又充滿嘲諷。梅德韋杰夫在社交媒體上稱馬克龍為“微米”,暗諷其身高和政治影響力,并預言其將在2027年總統任期結束后“永遠消失”,這一言論精準擊中了馬克龍的政治軟肋——國內支持率低迷、外交成果寥寥。
而普京也在6日的講話中進行了側面回應,他在會見“祖國保衛者”基金會成員時提到了拿破侖戰爭,并強調:“仍然有一些人想回到拿破侖時代,忘記了它是如何結束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注意,那就是如今馬克龍的外交策略實質上存在一定矛盾。他一邊對俄示強,宣布考慮沒收俄羅斯資產為烏克蘭貸款擔保,另一邊又向俄派遣新大使,試圖維持對話渠道。這種“硬中帶軟”的姿態,被俄方視為缺乏誠意的政治表演。梅德韋杰夫的回應直指核心:馬克龍的個人政治生命有限,其政治遺產可能隨任期結束而煙消云散。
當然,更深層的問題還是在于,歐洲的“戰略自主”愿景與現實嚴重脫節。馬克龍試圖通過核威懾提升法國領導力,卻忽略了歐洲防務整合的結構性障礙。例如,德國雖支持加強歐盟防務,但仍將6億歐元研發資金投入美制戰機而非歐洲聯合項目,更何況,美國的影子始終籠罩歐洲——無論是特朗普對歐盟加征關稅的威脅,還是北約東歐增兵計劃,都凸顯歐洲的被動地位。
總的來說,馬克龍的核言論與梅德韋杰夫的嘲諷,共同勾勒出歐洲安全博弈的窘境,一方面,歐洲試圖擺脫對美依賴,卻因能力不足陷入“自說自話”;另一方面,俄羅斯以歷史與現實的反擊,進一步瓦解歐洲的團結。正如梅德韋杰夫所言,政治人物的影響力終將隨時間消退,但歐洲的安全挑戰不會消失,若無法在戰略自主與務實合作間找到平衡,歐洲或將長期困于“既想獨立又怕孤立”的悖論之中。
敬請關注
媒體人解飛微信視頻號
打開看世界的窗口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內容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已做版權保護,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發表。侵者必究。
精英引領的閱讀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