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這個在體檢報告中頻繁出現的名詞,已成為現代人健康領域不可忽視的“無聲隱患”。作為長期從事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的醫生,北京北沙灘中醫醫院呼吸科孫淑華主任指出,肺結節雖小,但其潛在的健康威脅不容小覷。它像一顆埋藏于肺部的“定時炸彈”,若未能及時關注與干預,可能引發嚴重后果。
一、隱匿性強:早期癥狀易被忽視
肺結節的危害首先體現在其極強的隱匿性。孫淑華主任強調,90%以上的肺結節患者在早期無明顯癥狀,既不咳嗽、胸痛,也不伴隨發熱或咯血。許多人因偶然體檢發現結節,甚至因拖延復查而錯失最佳觀察窗口期。這種“無癥狀”特性,導致公眾對肺結節的警惕性普遍不足,誤以為“不痛不癢即安全”,實則可能為疾病進展埋下伏筆。
二、潛在惡變風險:并非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的
肺結節的性質復雜,既可能是炎癥、結核等良性病變的遺留痕跡,也可能是早期肺癌的征兆。孫淑華主任指出,臨床數據顯示,約5%-10%的肺結節存在惡性可能,而結節的直徑、形態、生長速度等因素均與其危險性密切相關。尤其對于長期吸煙、有肺癌家族史或暴露于污染環境的高危人群,肺結節更可能成為惡性轉化的“導火索”。若忽視定期隨訪,一旦結節惡變并進入中晚期,治療難度將顯著增加,患者生存質量亦會大幅下降。
三、心理負擔:無形的健康“枷鎖”
肺結節的危害不僅限于生理層面。許多患者在得知肺部存在結節后,陷入長期的焦慮與恐慌,頻繁就醫檢查或過度擔憂癌變風險,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孫淑華主任在門診中常遇到此類患者,她提醒,心理壓力過大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狀態的維持。科學認知肺結節的性質,建立理性隨訪觀念,是打破這一“枷鎖”的關鍵。
四、長期健康威脅:肺功能受損的隱患
即使是良性肺結節,若體積過大或數量過多,也可能壓迫周圍肺組織,導致局部肺功能減退。孫淑華主任解釋,肺是人體的“氧氣工廠”,長期功能受損可能引發活動耐力下降、慢性缺氧等問題,尤其對老年人群或合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這種損害會進一步加劇全身器官的負擔。
五、高危人群:這些信號需格外警惕
孫淑華主任特別呼吁以下人群提高對肺結節的重視:
長期吸煙者:煙草中的致癌物質會顯著增加肺部病變風險;
職業暴露人群:如接觸石棉、粉塵、化學污染的工作者;
有肺癌家族史者:遺傳因素可能影響結節性質;
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如慢阻肺、肺纖維化患者免疫力較低,需加強監測。
防大于治:科學應對肺結節
面對肺結節,孫淑華主任提出“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評估、早管理。她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肺部CT篩查;發現結節后遵醫囑定期隨訪,動態觀察變化;同時,通過戒煙、避免空氣污染、均衡飲食、適度運動等方式,改善肺部微環境,降低疾病發生風險。
肺結節的危害并非聳人聽聞,但也無需過度恐慌。唯有以科學的態度正視其風險,用行動筑牢健康防線,方能將這一“隱匿威脅”轉化為守護生命的警示信號。正如孫淑華主任所言:“關注肺健康,從讀懂一顆結節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