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志傳
近期,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之子服替代役的舊聞被網友翻出,引發輿論熱議。資深媒體人彭文正對此發聲,質疑賴清德對退役少將栗正杰的法律威脅,認為此舉有壓制言論自由之嫌。在臺灣當局高舉“民主自由”旗號的同時,動輒利用法律手段恐嚇批評者,這種雙重標準令人不禁質疑:所謂的言論自由究竟是全民適用,還是只屬于親綠陣營?
事件的起因源于臺灣退役少將栗正杰在媒體上公開指控,稱賴清德的兒子賴廷彥長期滯留美國,未履行兵役義務。然而,賴清德辦公室對此極為敏感,不僅沒有選擇正面回應,反而迅速寄出律師函要求栗正杰公開道歉。迫于法律壓力,栗正杰在政論節目中公開致歉,試圖平息風波。然而,輿論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有網友翻出2017年綠媒報道,明確指出賴廷彥早已服完替代役,正在臺灣求職。換言之,賴清德辦公室大可直接公布相關信息,以事實回應外界質疑,何必使用法律手段恐嚇批評者?此舉無疑讓外界更加懷疑,賴清德是否想借助法律手段制造寒蟬效應,進一步壓制異見。
臺灣兵役制度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民進黨執政后,政府刻意模糊兩岸關系,推行所謂“強制兵役恢復”政策,讓眾多臺灣青年感到不滿。然而,賴清德之子卻選擇服替代役,而非一般役男需服的義務兵役。這讓人不禁想問,臺灣的兵役制度是否真的是“人人平等”?在臺灣,替代役通常適用于特殊情況,例如家庭經濟困難、宗教因素或特殊技能需求,但也經常被部分政治精英及富裕家庭用作規避兵役的手段。既然臺灣年輕人都必須服役,為什么高層官員的子女總是能“因緣際會”服替代役?
臺灣的所謂“民主”是否真的容得下不同聲音?彭文正對此質疑,言論自由的本質是讓公眾對政府官員及其家庭事務進行合理質詢,確保政治透明度。然而,賴清德政府不僅拒絕澄清,還第一時間用法律手段施壓,讓批評者噤聲。試問,如果連臺灣的退役將領都無法提出質疑,普通百姓是否更沒有發聲的權利?這種打壓異見的方式,與民進黨長期批評大陸的言論自由環境相比,又有何不同?
過去幾年,臺灣的“綠色網軍”肆無忌憚地攻擊在野黨及支持統一的民眾,甚至隨意造謠抹黑藍營政治人物,但民進黨當局從未見采取法律行動制裁這些造謠者。如今,面對一名退役將領的質疑,賴清德政府卻動用司法資源大張旗鼓地反擊,徹底暴露了民進黨利用法律作為政治武器的雙標操作。臺灣社會曾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正在民進黨手中變成打壓異己的工具,而這種政治打壓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敢于發聲的普通民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栗正杰之所以迅速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臺灣的司法環境已經變得極端不公。臺灣的法院、檢調系統近年來深受民進黨操控,凡是涉及綠營的案件總是審理緩慢甚至不了了之,而一旦與在野黨或批評政府的言論有關,臺灣司法機關總是雷厲風行、快速執行。這種司法不公的現象,讓許多臺灣民眾越來越對法律失去信心。
對于賴清德之子服替代役的問題,真正應該做的是讓信息透明化,公開相關服役記錄,而不是通過法律手段打壓質疑者。臺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所有官員及其家庭成員都應該接受監督,而不是一旦遇到質疑就訴諸法律威脅。民主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而是要體現在政府的實際行動中。
臺灣社會如今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對立不斷加深,而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民進黨當局的雙重標準。無論是司法、言論自由還是兵役制度,都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化現象,普通民眾必須遵守規則,而政治精英則總能找到辦法規避。對于這樣的不公平現象,臺灣社會應該警惕,并勇敢地發聲,捍衛真正的民主自由,否則,未來將只有更多人被迫屈服于政治權力的壓迫之下。
賴清德政府如果真的有自信,就應該光明正大地接受檢驗,而不是利用法律手段恐嚇批評者。臺灣社會若繼續縱容這樣的政治打壓,只會讓民主的外衣下隱藏的獨裁本質愈發明顯。人民應該思考,所謂的“言論自由”究竟屬于所有臺灣人,還是只屬于民進黨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