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證
水為有形之邪,以其寒冽之性,成為傷害人體陽氣之禍首。在人體紛繁復雜的新陳代謝中,水液的運動與變化,猶如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其美妙旋律在《素問·經脈別論》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描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這段文字,宛如一幅生動的水液代謝圖卷,展現了水液在人體內流轉不息的壯麗景象。水初入胃,借助胃氣腐熟之力,使水液得以游走于體內,同時汲取水之精華,上輸于脾。脾與胃互為表里,共同協作,脾又將水精上輸于肺。這歸肺之水精,正處于上升的態勢,猶如“地氣上為云”,象征著水液在人體內的升華過程。
水至高源,還需依賴肺氣的呼吸與“通調”作用,方能或散或降,滋潤周身。這里的“通調”,意指肺具有通達、調節三焦水道的功能。它如同一位高明的指揮家,巧妙地調度著水津的流動。有時,它讓水津向外宣發,如云霧繚繞,滋潤肌膚毛發;有時,它又讓水津向內下降,如涓涓細流,滋養臟腑百骸。如此這般,水液在人體內得以四布流行,五經并行,與四時五臟陰陽相合,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
由此可見,水液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既是一部精妙絕倫的生物學交響樂,又是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命畫卷。它展現了人體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美妙圖景,也揭示了中醫養生之道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內涵。若將“地氣上為云”與“天氣下為雨”兩相映照,我們不難發現,自然界中的水循環與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自然界中,地氣蒸騰上升,化為云朵;而在人體內,水液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生理過程,最終化為汗液、尿液等排出體外,完成了水液代謝的循環。
具體到人體內部,凡下行之水,最終都會匯聚于腎。腎作為先天之本,具有氣化功能,能夠分清泌濁。在腎的作用下,水之清者得以上升于肺,參與呼吸和血液循環;而水之濁者則被輸送至膀胱,或儲存或排泄,以保持體內水液平衡。這種水液代謝的生理過程,既體現了腎的氣化功能,也反映了人體內各臟腑之間的相互協作和平衡。
進一步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水的代謝并非單一臟腑所能完成,而是需要胃、脾、肺、腎以及三焦五經之氣的共同參與。這些臟腑經絡通過升降浮沉的生理運動,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了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的新陳代謝作用。這一過程既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思想,也展示了人體內環境的和諧與平衡。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是一個復雜而精細的過程,它涉及到多個臟腑經絡的協同作用。只有保持這些臟腑經絡的正常功能,才能確保水液代謝的順利進行,從而維持人體的健康與平衡。
若五經之氣化失調,則司水功能必然受到嚴重障礙。特別是當陽氣無法化陰,氣機無法順暢行水之時,水的代謝過程將受到嚴重干擾,無法順利進行。這種情況下,氣寒水凝的現象便會應運而生,水的流動與分布將失去原有的秩序,甚至可能上犯清陽,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
水之氣,其本質為寒,而寒作為陰邪,必然會對人體陽氣造成侵害。當水寒之氣浩淼難制時,無論是表在肌膚,還是深在臟腑,都會沿著三焦的通道肆虐,給人體帶來極大的傷害。于是,各種水證便應運而生,如雨后春筍般接連不斷。
其中,“水腫”便是由于水氣失調所引發的一種常見病癥。據《靈樞·水脹》所述,水腫之初,患者目窠上會出現輕微腫脹,如同剛睡醒時的狀態。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頸部動脈跳動時會伴有咳嗽,陰股間感到寒冷,足脛腫脹,腹部逐漸膨大。此時,若以手按壓患者腹部,會有一種水被包裹在其中的感覺,這便是水腫的典型癥狀。
由此可見,五經氣化失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深遠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重調節身體機能,保持五經氣化的平衡與和諧,以預防和治療各種水證的發生。《素問·氣厥論》中深入闡述了水腫的成因及其與臟腑之間的密切關系,其中明確指出:“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此段文字描繪了水腫的一種表現,即由于肺部寒氣轉移到腎臟,導致涌水的現象。患者腹部按之不堅硬,但水氣聚于大腸,行走時腹部會發出濯濯之聲,如同水在囊中晃蕩,這便是水病的表現。
進一步探討水腫的成因,《素問》又云:“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腎作為水液代謝的重要臟腑,一旦其功能失調,便會導致水液積聚,進而引發水腫。水腫的發生,實則是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的共同結果。
水作為至陰之物,其根源在于腎;而水的氣化過程則依賴于肺;同時,水又受到脾土的制約。若肺氣虛弱,則氣化功能減弱,精微物質無法轉化為正常水液,反而形成水腫;若脾氣不足,則脾土失去制約水液的能力,反而助長了水腫的形成;若腎氣衰弱,則水液無所主宰,妄行于全身,導致水腫。
由此可見,水腫并非單一臟腑的病變,而是三臟功能失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另一角度理解,水腫的發生也與火氣的衰微密切相關。當腎中之氣無法有效化解水液時,水道便會阻塞不通,水液外溢而形成水腫。因此,在治療水腫時,應綜合考慮三臟的功能狀態,調和氣機,以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
水證治則: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宜速攻。中者,受病較久,邪氣漸深,正氣漸弱,宜攻兼扶。末者,病已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宜扶正氣。
一、腦積水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金匱言頭中寒濕,就是腦積水,治法就是內藥鼻中。經方家倪海廈先生補充鼻藥兩種:菖蒲辛夷散、麝香礬石散。菖蒲灰在蒲灰散中出現(菖蒲加滑石),有宣竅瀉熱之功,辛夷為升陽治上,治腦及鼻淵鼻塞之藥,有辛散的功能。不能有效地除腦積水,只能當除濕的預防藥。
麝香礬石散:麝香一,礬石五十。麝香有開竅之功,當誅邪深入,諸竅閉塞神志為蒙,就一定要用麝香。礬石是燥劑。二者合之能深入病灶,所以濕癥、炎癥自消。此方治中耳炎、鼻竇炎均有效。
腦瘤積水,若水跑到腦部就發痙、抽筋,所以要先除水,用麝香礬石散可排出腦積水,形成干燥的腦部環境,腦瘤就會逐漸變小。小孩的腦積水證,初起用五苓散即可。
二、心積水
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熏黑,其脈沉緊,得知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肚子腫大,腹部心下痞硬,嚴重腹水,心積水會有,肝硬化、肝癌、胰臟腫大、脾臟腫大的病人也會有,辨證面色黎黑,臉黑的是心積水,臉黃、暗黃者是其他的積水。
木防己湯:木防己、桂枝各三兩,人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十二枚,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防己是木防己不是漢防己,防己外行腠理,內行三焦,能通水氣利水行,三焦水腫幾乎都會用到木防己。桂枝扶心陽、人參補虛,石膏是去伏熱。久病者必有瘀、宿食,因此易有伏熱。不用甘草清宿食主要是有水。虛者這時會好,實者不會好,去石膏,用芒硝攻實、茯苓排水。
支飲與肺有關,有時與心積水有關,治療時與支飲必須清楚辨證。否則心下或脅下有支飲好幾個方(澤瀉湯、厚樸大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小半夏湯、十棗湯、甚至小青龍湯證都是),如何區分?在痰飲咳嗽病脈有清楚地說明。水病靈活應用即可,根源都是表證失治引起的。有表還是以發汗為主。腰下腫當利小便,腰上腫當發汗。所以上焦有水都會看到陽藥、發汗的藥。
三、肺積水
用麻黃湯發發汗就解了。沒用麻黃湯,就變成小青龍湯證,心下有水,里寒之證。如果再失治,或是表證未解,太陽傷寒誤下也就變成十棗湯證。十棗湯在各種嚴重的水病中,只要確定沒有表證,很多積水都可用,包括肺積水、心積水、肝積水都有好功效。所以這里特別介紹十棗湯方,未來介紹各種癌癥治療時,前期都會用十棗湯來攻水,水沒去除就會提供利于腫瘤生長的環境,導致治療失敗,所以致癌先治水。
如果沒有干燥的環境,要談治癌無異緣木求魚。許多癌癥,末期無策治療,其實不是癌,而是水證無法去除。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鞭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短氣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水跟飲都是水、濕。停在肺里的飲跟水,綜合飲證與水證的癥狀: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肺飲不弦,苦喘短氣。支飲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很簡單的辨證,肺底下有水,病人喘不能平躺,就用溫藥。溫藥就是十棗湯。
十棗湯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共研末,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3克,嬴人服1.5克,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匙。得快利后,糜粥自養。
十棗湯又名朱雀湯,屬很峻很強排水攻水藥。芫花有小毒,治咳逆上氣,為行水去痰要藥,主水腫去水氣寒痰,主要去除胸腹積水。甘遂有毒,能去痰水、瀉十二種水疾,破證堅積聚,利水谷道。當水滲入臟腑間的三焦,只有靠甘遂才能打通,治肺積水與子宮積水。大戟有小毒,為瀉臟腑水濕要藥。三藥都有毒,用方要小心。
通常用等量各1/3錢,一次只給一劑,早上六時服,因為此時開大腸經,大腸與肺相表里,效果較好。吃下十棗湯會上吐下瀉,會一直上廁所,連續好幾次近三個小時才會排空。如果下少者,第二天再服。用大棗是補其津液,為避免傷胃氣,下利后一定要調理腸胃,所以吃稀飯顧脾胃,有胃氣則無死證。
用十棗湯要速攻速養,無表證有水飲,就速攻。攻完就保養腸胃,甚至開用護腸胃的湯藥來保護。臨床上庸醫不懂辨證,尚有表證就攻,又不知止護腸胃,結果就被攻死了。有了案例,越發的不敢用十棗湯,結果還能醫治的也變成無法醫治。這里肺、肝、脾產生的腹水,都可以遵照此準則醫治。
病人陽氣虛脫,流出油油的汗,是胃氣很虛弱甚至沒有了,不能再攻,要以扶正為主。吳克潛:毛孔閉塞用麻黃。腠理閉塞用葛根。榮衛閉塞用桂枝。風塞用羌活獨活。血塞用延胡郁金。肺氣塞用桔梗前胡。心氣塞用菖蒲遠志。衛氣塞用藿香川樸。肝氣塞用香附川芎。
四、脾、胃積水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辨證: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主之。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熏黑,其脈沉緊,得知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心下痞堅,辨證:木防己湯辨認,是臉黑、心病。前兩條幾乎相同如何分別?前者水飲所作、后者氣分所作。前者因脾腹積水,所以胃部會很不舒服。后者胃沒有不舒服,只是陽氣循環不暢,陰陽不相得之證,造成寒濕凝聚,讓腸胃的津液無法生化,所以腫起,用桂、姜、麻、辛、附子等陽藥去寒。
方名、枳術湯:枳實七枚,白術二兩。水煎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分析:枳實破結實、消脹滿、心下脹滿、除寒熱結。白術除濕,很簡單的兩味藥。特別是枳實去胃中濕濁,常用記之。
五、腎積水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腎水病很容易辨認,腹大臍腫、足逆冷面瘦。金匱沒給藥方,在傷寒里給了真武湯。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為有水氣。所以用真武湯加減來治少陰水病。嚴重的腎積水會加生硫磺利水。生硫磺是很熱的藥,為溫下焦肝腎之猛藥,中病即止,不可強攻,速攻當止。全身性水腫、水腫很嚴重、或是金屬礦物質擋住的,都用生硫磺才有功效。但是因為生硫磺有毒,一般醫生不敢用,就錯過救治時機。
六、肝積水
肝積水最難治,不同積水治法不同,初始積水和嚴重積水治法也不相同,主要討論肝陰實證引起的腹水。這種腹水常常是肝癌、肝硬化患者。其他的肝積水,前面提到的很多適應的方子,但肝陰實證書上沒寫,宜搜集各家之說。
1、辨陰實陰虛
肝癌腹水癥一兼證歸結為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治法多為健脾滋陰養肝。經方家不可思議。首先辨證陰實還是陰虛。病在陰無爭議,肝堵了,邪氣盛,當然是實證,怎會當成陰虛治療。
2、治法
肝病開始(少陽證),多是表未解誤下,導致水病。最初應是解表發汗,就不會有水證。誤下后又失治,或滋陰藥物,陰越來越實,水證越來越嚴重,終于回天乏術。肝積水初期,會有犯肺之兆,此時沒有做化療、沒有切片,陰實證不算嚴重,所以可以速攻。用十棗湯速攻(水癥嚴重還可重用大戟甚至生硫磺),但是要立刻補其脾胃。
十棗湯三個小時內就把水排掉了,排掉后立刻健脾(柏子仁、黃芩、當歸、白術、茯苓),依證治主證即可。攻養同用,很多肝硬化、肝癌初期的腹水都可以治好。如果陰實不重,沒有腹水,應以少陽病來醫,柴胡、黃芩、郁金、龍膽草等加減可以治好。
肝實到了晚期,就很難醫了。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肝癌末期腹水嚴重,脈反洪大者是死證。這時胃氣虛不能再攻,肝邪犯脾要先扶正,以強脾實脾抵抗肝邪來犯,用甘淡滲利之法(如分消湯、補氣枳實湯),去水扶正。還要去陰實,滋陰去實同用,選生附子、石硫磺、桂枝等陽藥與炙鱉甲、茜草、川穹等破堅活血化瘀等藥合開。有熱、有黃證,則視證加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