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有虛構內容存在,請謹慎閱讀,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01
俗話說忍別人所不能忍的,才能得到別人所得不到的,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做人做事如此。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我國近30年來遭受的最大的三次屈辱。
20世紀90年代前后,蘇聯已經解體,那時我國剛剛將全國的重心放到經濟發展上。
面對這一場即將到來的世界格局巨變,當時的國家領袖鄧小平同志,深入分析了國際局勢,作出了短期內不會發生大型戰爭的判斷。
正是基于這一超前的預判,小平同志調整了我國國際工作方針,總結為十六個字:冷靜觀察、沉著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
而這也就是大家所屬于的“韜光養晦戰略”
現在看來,也正是這二十多年的韜光養晦,讓我國避免過早地直面西方壓力。
在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施加的挑釁時,選擇忍辱負重,躲過了對方的制裁與阻擊,獲得了高度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特別是在這段時間中,有三次隱忍十分關鍵,甚至都有了“裝孫子”的態度,這是國人永遠不能忘記的。
02
一、到美國存600噸黃金
1990年,蘇聯內部已經陷入解體危機,再也不能對西方構成威脅,而伴隨著這位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的倒下。
美國野心勃勃地將目光投向另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大洋彼岸的中國。
雖然當時我國國力并不強大,但已經是蘇聯之后,社會主義國家中最顯眼的國家。
而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也逐步在國際社會中形成自己的影響圈,西方自然不可能放任我國發展。
在199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美國跳出來,呼吁對中國實施制裁。
在投票時,反對制裁的票數只有可憐的2票,分別來自中國的鐵桿盟友巴基斯坦和另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古巴。
讓人意外的是我國犧牲那么人抗美援朝的朝鮮竟然投了棄權票。
而支持美國的北約歐美等國家,數量高達212個。
面對全世界的“圍攻”,想從票數上來讓這個制裁案作廢,當時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就是讓美國自己松口。
放在當時那個環境來看,美國打壓中國自然不是因為經濟原因,中國還遠遠夠不上威脅。
而是因為更高大上的理由:意識形態之爭。
這就讓中美之間有了緩和的余地,畢竟對于資本主義來說,只要有利益,連自己的命都可以出賣,更何況什么意識形態呢?
當時的美國總統,正是曾在中國擔任過聯絡處主任的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這讓雙方得以秘密對話。
總統的智囊團們清楚地了解到了中國的意思,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和可以正常交流的國際市場,目的就是為了發展經濟。
這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什么問題,實際上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市場,對于西方來說也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不過作為西方燈塔的美國,還要將表面功夫做足,于是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中國必須拿出誠意,以取得西方的政治信任。
什么叫政治信任,其實說到底也就是投名狀,或者叫押金。
因為在雙方互相拉扯之后,美國圖窮匕見,說中國最好儲存一批黃金到美國,數量不少于600噸。
這個要求讓我國感到一陣寒意,黃金儲備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