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業協會近日擬修訂《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指標》,將“禁止炫富”納入券商考核體系,對發生奢靡、炫富等事件的機構“從重扣分”。
消息一出,輿論場瞬間被點燃。有人拍手稱快:“早該管管這些『凡爾賽』行為了!”也有人揶揄:“禁得住豪車名表,禁得住人心里的優越感嗎?”
不得不說,金融業的“禁炫令”實屬無奈之舉,近年來,金融行業屢屢因“炫富門”陷入輿論漩渦。
2022年,中金公司員工家屬曬出月薪超8萬的收入證明,直接撕開公眾對金融高薪的認知裂縫。
2024年,中信建投實習生一段“保時捷代步、高爾夫社交”的視頻,更是將行業推向“奢靡”的審判臺。
這些事件暴露了行業長期存在的矛盾——金融從業者的收入水平與社會公平感知之間的撕裂。
從社會學角度看,“炫富”本質是一種身份確認,當個體通過物質符號(如豪車、名表)彰顯“超越他人”的優勢時,多巴胺的分泌會帶來短暫快感。這種快感,恰如法國思想家布爾迪厄所言,是“符號暴力”的自我實現。
但問題在于,金融業的高薪并非純粹市場化的產物,而是與牌照紅利、資源壟斷緊密相關。當“制度性優勢”催生的財富被高調展示,公眾的質疑便不再是個人道德問題,而是對整個行業正當性的拷問。
新規的出臺,是對行業形象的一次緊急修復。根據修訂草案,券商若發生重大負面事件,將在合規、聲譽等指標上被專項扣分;薪酬管理不當、縱容奢靡行為的機構更會“罪加一等”。
這種“連坐式”考核,倒逼企業加強內部約束,例如限制員工社交媒體言行、將廉潔從業納入晉升考核等。
但是,更深層的矛盾在于,人性對“優越感”的追求難以靠規章完全遏制。
正如網友調侃:“真正的富豪早就不屑炫富,愛炫耀的反倒是『半桶水』。”
那些曬保時捷的實習生、曬高薪的家屬,恰恰是行業中的“非既得利益者”——他們需要通過外顯符號填補內心的身份焦慮。
而真正掌握資源的金融精英,反而隱匿于低調的定制西裝與私人會所中。
這種“結構性炫富”,根本就不是一紙禁令能夠根治的。
可以說,金融業的“禁炫令”,本質是一場行業自律與社會他律的博弈。它既不可能徹底消滅人性中的炫耀欲,也絕非“作秀式整改”。其真正價值,在于為行業劃出一條底線:當個人行為威脅到公共利益時,制度必須亮劍。
從長遠來看,只有推動財富分配更公平、行業運作更透明,才能讓“禁止炫富”不再成為話題。
治標靠規章,治本靠改革。
當行業不再依賴“牌照紅利”躺賺,當財富差距不再刺痛普通人神經,“禁炫令”自然會被遺忘——
因為那時的人們,已無需通過炫耀來證明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