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實踐研討會在河北平鄉縣向陽學校舉辦,同時啟動家校社共建合作項目。研討會以“同頻同步·共商共建”為主題,旨在引導各主體在明確職責任務的基礎上形成更加有效的協同育人合力,加快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最終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著名文化學者范正利,國家開放大學培訓中心家庭教育事業部主任王光宏,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王好鳳等家庭教育專家參加了當天的研討會。
今年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正式施行,讓公眾認識到家庭教育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意味著中國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將會迎來空前的政策利好。而今,“教聯體”的規劃建設讓人們意識到“教育強國”大局中行之有效的保障性工作正逐漸落地。
回顧2024年,全國各地各校著力強化學校、家庭、社會各方育人責任,以“教聯體”為工作方式和運行機制提升了育人成效。平鄉縣教育局積極推動,平鄉縣向陽學校積極響應,“教聯體”在當地呼之欲出。平鄉縣教育局副局長楊生安表示,家校社共建項目的正式啟動,標志著向陽學校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向陽學校盡管是成立于去年的一所新校,但宋改鋒校長管理經驗豐富,業務精湛,特別注重學校家庭教育工作,該項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走在了全縣的前列。學校開辦家長課堂,誠邀家長們走進校園,與學校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之路。
宋改鋒校長認為,教育的真諦不僅在于硬件設施的完善,更在于能否構建起家校社三方協同育人的和諧生態。再先進的硬件設施,也需要家校社三方共同傾注的教育溫情來賦予其生命力。亟需三方攜手并肩,打破角色界限,讓家庭不再只是“作業監工”,讓學校不再成為“知識孤島”,讓社會不再只是“旁觀者”。“教聯體”的建設,正是要讓家庭的血脈溫情、學校的專業智慧、社會的廣闊資源相互交融,共同編織成一張堅實的網,托舉起每一個孩子的美好未來。
王好鳳會長表示,隨著協同育人機制進入頂層設計,各地近年來積極探索推進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三個主體仍存在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協同機制不夠健全、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突出問題。各地應將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建立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確保“教聯體”取得工作實效。
范正利教授主要從國家政策層面就《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進行了解讀。認識、把握和實施《方案》,要堅持“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按照目標同向、組織協力、行動協調、資源共享的合作原則,努力構建真正落地、真正起效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聯合體,著力推進“教聯體”建設。
王光宏主任在研討會上分享了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成功案例,引領大家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校社如何形成合力,孩子們才會健康成長。他認為“教聯體”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簡單聯合,而是基于為兒童青少年創造更美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而建立的協同育人聯合體,是一個以教育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有機整體,也是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載體。在會議現場王光宏向學校贈送了由他主編的家庭教育系列叢書。
在研討會最后環節,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家校社共育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王好鳳向平鄉縣向陽學校頒發了“家校社共建合作校”牌匾,并贈送了由著名書法家汪鐘鳴先生為該校題寫的校名。
平鄉縣教育局家庭教育負責人張玉霞,向陽學校部分班主任和家長代表參加了研討會。大家普遍認識到,在“家校社”共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各方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不斷推動共建工作向縱深發展。(范欽龍 王素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