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智駕風口已經來臨,并不意味著順風順水。
今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的“智駕大賽”競爭態勢愈發激烈,各大車企紛紛在高階智能駕駛領域加大投入,加速技術普及。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率先喊出了“全民智駕”的口號,并宣布全系車型將搭載自主研發的“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
隨后,長安汽車、嵐圖汽車、零跑汽車等車企也紛紛跟進,不斷推出各自的智駕技術和產品。長安汽車發布了“北斗天樞2.0計劃”;嵐圖汽車則與華為等科技企業深度合作;零跑汽車不斷加大在智駕領域的投入。
在這場技術突圍戰中,頭部車企展現出不同的戰略路徑。比亞迪依托垂直整合優勢,同時也借助了Momenta算法的強有力支持。長安汽車則采取“雙軌并行”策略,深藍品牌搭載華為智駕系統,長安啟源更多的使用地平線的智駕解決方案。
隨著車企們的競相布局,智駕供應商也紛紛浮出水面,為車企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這些供應商或專注于算法研發,或擅長傳感器制造,或提供完整的智駕系統集成服務,他們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智駕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
可以說,這場競賽背后也是產業鏈的重構。智駕方案供應商市場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以華為、大疆為代表的科技巨頭;Momenta、地平線等本土智駕技術企業;Mobileye、英偉達等國際供應商。
也有人通過市場表現,將智駕公司做了一個匯總:地極華理魔,元舟遠博歌,為了押韻,排名不分先后。有人吃飽,就必定有人挨餓。優勝(參數丨圖片)劣汰一直都是商業社會中的競爭準則,也就意味著,在智駕爆發之年,還有不少爆雷的企業。
01
頭部梯隊漸成
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高階智能駕駛技術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城市NOA成為了汽車行業的主攻目標。這一技術能夠讓車輛在復雜的城市道路環境中實現自主導航和駕駛,極大地提升了駕駛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面對這一趨勢,汽車廠商們紛紛行動起來。除少數頭部汽車廠商憑借雄厚的研發實力堅持全棧自研模式外,大多數車企為了快速實現城市NOA技術的落地應用,選擇了與第三方智駕供應商進行戰略合作。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快了技術的研發進程,也降低了車企的研發成本和風險。而在眾多的智駕供應商中,如果要說今年最大的贏家,那非Momenta莫屬。Momenta憑借其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創新的研發能力,在城市NOA技術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
它與多家車企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城市NOA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Momenta在城市NOA市場位居市場首位,遠超其他競爭對手。此外,Momenta在2024年底的獨立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商中,城市NOA的累計搭載量已超過五成。
有報告數據顯示,國內城市NOA技術的成功規模化量產上車,得益于五家主要的第三方智駕供應商的鼎力支持。這五家供應商分別是:Momenta、HUAWEI inside(華為Hi模式)、Bosch+WeRide(博世+文遠知行)、Apollo(百度自動駕駛平臺)以及元戎啟行。
佐思汽研數據研究顯示,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間,Momenta憑借顯著優勢穩居市場領先地位,市場份額達到60.1%。華為Hi模式同樣表現出色,占據了29.8%的市場份額。其他企業則分享了剩余約10%的市場份額。
其實,在推動城市NOA技術規模化量產上車的進程中,Momenta、HUAWEI inside、Bosch+WeRide、Apollo、元戎啟行這5家公司,并非僅僅依靠裝車數量來取得領先地位。它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更在于它們選擇了與一系列強有力的合作伙伴攜手共進。
這些合作伙伴皆是銷量靠前的汽車企業,它們在市場上擁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品牌口碑。通過與這些汽車企業的深度合作,這5家智駕供應商不僅能夠將自己的先進技術快速應用于實際車型中,還能夠在市場推廣、服務等方面得到有力的支持。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加速了城市NOA技術的落地應用,也為這5家智駕供應商的長期經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它們可以依托合作伙伴的資源優勢,不斷優化和完善自己的技術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同時,通過與汽車企業的緊密合作,它們還能夠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用戶反饋,為未來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提供有力的依據。因此,這5家智駕供應商的成功,不僅在于它們的技術實力,更在于它們選擇了正確的合作伙伴。
02
更多美夢破滅
雖說智駕風口已經來臨,智能駕駛技術正如日中天,吸引著無數資本和企業的目光,市場潛力無限,似乎只要踏入這個領域就能分享到一份豐厚的紅利。然而,現實卻遠非如此樂觀。在智駕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不少智駕供應商倒在了黎明前。
自2024年底開始,縱目科技便因為停薪、社保斷繳等消息陷入“爆雷”風波。2月8日,縱目科技員工就收到行政通知:將在當天18點后斷電封樓,員工須在此之前取走私物或辦理離職證明。最新消息是,這家企業正在尋求海外融資和業務機會。
作為小米官宣造車后,出手投資的第一批智能汽車產業鏈企業,縱目科技曾一度是資本寵兒。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智能駕駛領域頭部企業的聚集效應日益凸顯,市場競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這一趨勢導致中下游智駕供應商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刻。
去年8月份,有消息曝出,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企業禾多科技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資金鏈斷裂,導致公司運營陷入停滯。由于資金鏈緊張,公司不得不解散數據、研發等大部分核心部門,并暫停了研發活動。
縱目科技、禾多科技等智能駕駛供應商的“爆雷”,本質上是智能駕駛行業從野蠻生長到價值重構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洗牌現象。其背后折射出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模式缺陷、資本泡沫反噬等多重矛盾的集中爆發。
在智駕行業,技術門檻高且研發資金需求量大,尤其是高階自動駕駛系統。縱目和禾多可能將大量資源投入到了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中。然而,這一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卻相對緩慢,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
與此同時,車企出于成本和市場接受度的考量,更傾向于采用L2+級別的解決方案。這使得縱目和禾多的市場需求不足,現金流因此變得緊張。另一方面,價格戰在智駕行業愈演愈烈。隨著車企推出低價智駕包,行業均價大幅下降。為了維持訂單,供應商可能不得不降價。
但對于使用昂貴傳感器如激光雷達的公司來說,成本控制成為了一大挑戰,不佳的成本控制很可能導致公司陷入虧損境地。除此之外,激光雷達等關鍵部件的供應短缺可能導致生產延遲,進而影響交付和收入。
如果這些公司過度依賴特定供應商,那么供應鏈的中斷將直接對其業務造成沖擊。同時,縱目和禾多還面臨著客戶集中度高的風險。如果它們主要依賴少數幾家車企作為客戶,那么一旦這些客戶轉向其他供應商或自研智駕系統,訂單的減少將導致收入驟降。
隨著比亞迪、長安等大廠自研比例的增加,第三方供應商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在資本市場方面,前幾年融資環境相對寬松,但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特別是如果這些公司未能達到預期的技術或市場里程碑,投資方可能會選擇撤資。
當智能駕駛技術成為汽車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這場融合技術、資本與生態的角逐正重塑行業格局。在這場“軍備競賽”與“生存游戲”的交織中,唯有兼具技術縱深、生態整合與商業閉環能力的企業,方能穿越周期構建真正的競爭壁壘。
責編:曹佳東 編輯:何增榮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5場發布會價格又殺瘋了,車市反內卷?不可能的
國產方盒子的“去神化”運動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