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劍橋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克頓說:“歷史是彷徨者的向導。”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但歷史總是重復發生著相似的事。學習歷史,本質上是不斷將自己置身于一個更宏觀的高度,獲得能夠跳出問題看本質的“上帝視角”,從而為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3月7日—3月9日,“2025·吳曉波激蕩講堂”春季課之《中國經濟3000年》,于山西祁縣精彩開講。數十位企業家與吳老師在此同堂參研,其中不乏連續三年來聽課的老同學。
3天時間,吳老師把學術理論、歷史人文、商業實戰融于課堂,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從戰國至民國兩千多年間的經濟變革得失。
第3天社群文化日,大家一起前往喬家大院和平遙古城,感受晉商家族企業和票號文化的百年輝煌,品味黃土高原上的兩部商幫史詩。
為什么在2025年的春天,要帶企業家們走進晉商源地祁縣?
因為在特定場景中獲得沉浸式游學體驗,正是激蕩講堂的一大特色。真正的商業智慧,被鐫刻在日昇昌斑駁的匯票密押墻上,流淌在喬家大院“慎儉德”的匾額紋路中。
置身歷史現場,目之所及的是一座座歷經百年滄桑的深宅大院,企業家們仿佛穿越回晉商的黃金時代,親身體悟前人的創新與局限,在觀照自身的同時求得智慧與勇氣。
在AI顛覆傳統的2025年,走進激蕩講堂的課堂,恰似開展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關于人性洞察、周期駕馭、家族傳承的歷史答卷,或許正是破解未來商業密碼的鑰匙。
在此,我們整理了這堂課的部分課程精華,與你分享。
如何理解中國商業秩序的獨特性
做企業的,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人,不僅要對商業運作了如指掌,也要對國家乃至全球的歷史變遷有深入的了解。
這個過程有點像“扒祖墳”,在歷史中尋找基因優勢和缺陷,探索當代的靶向治療。
我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商業秩序和國家治理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顯著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與歷史、地理以及我們的文明基因、文化基因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因此,我希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反復探討,幫助大家與歷史和解,從而減輕許多焦慮。
費正清在《中國與美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商人階級為什么不能擺脫對官場的依賴,而建立一支工業的或經營企業的獨立力量?
在中國,處理政商關系是一門藝術,因為國家掌握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包括產業準入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土地配置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等等。
若不與國家在生產資料方面達成某種默契或合作,那么良好的商業機會是寥寥無幾的。
所以在中國,如果你想把事業做大,首先得回答一個極具藝術性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你要離政治多遠,而是你能與政治走得多近。
中國十大商幫的前三大——晉商、徽商、粵商(十三行商人),都是官商結合的產物,他們最終的命運,也由他們跟官場之間的博弈和利益關系所決定。
晉商在商業史上的兩個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第一商幫,晉商真正崛起于明朝中期,他們在中國商業史上有兩個重大貢獻。
首先,晉商在金融業方面有所建樹,特別是票號系統的創立。
所謂票號,就是明清時期的銀行,山西票號通過精妙的匯兌體系,控制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百姓的白銀兌換,從而掌控了中國的金融業。
當時票號的總號主要集中在祁縣、平遙、太古這三個縣,它們之間離得很近,被稱為中國金融業的“金三角”。
祁縣是晉商的起源地之一,我們都是做企業的,來到這里上課,也算是一次追溯中國“商源”的尋祖之旅。
其次,晉商對思想史也有所貢獻,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義利之辯的問題上。
明朝以前,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重義輕利,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主張以義為原則,必要時舍利取義。
明朝中期晉商崛起后,出現了第一個深入思考“義利之辯”的商人群體,他們主張義利并舉的經營哲學,認為可以在經商的過程中修煉人生。
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突破,也是晉商在十大商幫中最成功的思想基礎。
晉商崛起之路:
官商結合與特許經營
明清500年間,晉商經歷了鹽商、邊商和錢商三個主要階段,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都與國家政策密切相關。
1368年,朱元璋建國之后,為了防范蒙古人卷土重來,他重修長城,在北方邊關常年駐扎80萬雄兵和30萬匹戰馬,其中駐軍最密集的是“內迫京畿,外控夷狄”的山西大同一帶。
要維持這等龐大的軍備,如何提供充足的糧草供應就成了極棘手的難題。1370年,山西行省參政楊憲向朝廷上書“召商輸糧而與之鹽”,建議實行“開中制”。
“開中制”脫胎于宋代的“鈔引制”,其改革之處是,商人要獲得鹽引,必須運糧和其他軍需物資到北方邊疆,以糧換“引”,然后憑鹽引到指定鹽場支取食鹽,再到指定的地區銷售,其實質是“以鹽養兵”。
當時官方設立了五大鹽場,稱為“五綱”,分別是蒲州(運城)、宣大、澤潞、平陽和浙直(淮鹽)。因五大鹽場中“四綱在晉”,山西商人天然地就有資源優勢,獨享鹽利百余年,成為勢力最大的區域性商人群體。
直到1492年鹽政變法,“開中制”改為“折色制”,晉商的地位才受到挑戰。按照新的制度,商人不用再到北部邊疆納糧以換取鹽引,而是可以在內地到鹽運司納糧換取鹽引,這就是所謂的“納銀運司”代替“中鹽納粟供邊”。
“折色制”推行之后,天下鹽商便自動地分成了“邊商”和“內商”兩類,后者漸漸控制了主動權。太原、大同黯然失色,坐擁淮鹽的徽商則轟然崛起,從此與晉商并肩,雄飛于中國商界。
晉、徽爭雄,勢必造成慘烈的博弈。為了劃分彼此的利益,并防止新的競爭者進入,政府又推出了“綱鹽政策”,即把鹽商分為10個綱,按綱編造綱冊,登記商人姓名,并發給各個鹽商作為“窩本”,冊上無名、沒有“窩本”者,不得從事鹽業貿易。
“折色”加上“綱鹽”,就構成了官商一體、結合了特許與準入特征的承包經營制度,這是明人一大發明。其實不止晉商和徽商,粵商的崛起也離不開國家的特許經營和政策轉變。
乾隆時期,外國的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吸引了大量教徒。乾隆皇帝覺得情況過于混亂,于是下令關閉江、浙、閩三個海關,只留下粵海關負責對外貿易。
當時清廷在廣州珠江西岸劃出一塊區域作為通商口岸,這塊區域就是著名的十三行地區。外商要想在中國做生意,首先要把貨物帶到澳門,然后才能進入大陸,并被限制在劃定的幾平方公里內活動。
當年被特許進入十三行地區與外商做生意的人,最后都變得特別富有,由他們組成的粵商群體也被稱為“十三行商人”。
晉商崛起的第二階段是邊商。1570年,蒙古內亂,俺答汗之孫棄蒙投明。在晉商領袖王崇古、首輔張居正等人的推動下,通過了“封俺答、定朝貢、通互市”的“朝貢八議”,開放了邊關貿易。
自此,晉商開始和蒙古人大規模做生意,涉及糧食業、棉布業、茶業、顏料業、煙草業及藥材干果等行業。
俺答汗之孫逃至大同時,接待他們的是三邊總督王崇古。王崇古的哥哥叫王崇義,是位大商人。王家兩兄弟,一官一商,很快控制了河東鹽場,發展為全國第一大鹽商家族。
當時明朝的首輔叫張四維,他的弟弟是著名晉商張四教。張家的致富路徑和王家如出一轍,他們控制了北方的另外一個大鹽場——長蘆鹽場。
類似的官商結合的現象在當時非常普遍,榆次常家、太谷曹家、祁縣喬家、渠家和汾陽的牛家等,各自組建了龐大的、集貿易與金融于一體的家族集團,控制了清朝與蒙古、俄羅斯的雙邊貿易。
所以晉商的崛起,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波是通過鹽運興起,第二波則是通過商幫擴張,而第三波則主要通過票號業的發展。
讓晉商富可敵國的票號
1823年,平遙有一位名叫雷履泰的商人,將“西裕成”顏料莊改為專營銀兩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票號,取名“日昇昌”。
中國是一個白銀帝國,有著最龐大的白銀交易量,但是白銀在運輸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強盜盯上,所以可以替代白銀進行交易的票據逐漸發達起來,降低了運輸成本和風險。
可是票據的真實性該如何保證呢?為此,雷履泰發明了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
全年12個月的代碼設定為“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每月30日的代碼是“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分別銀兩的10個數目是:“趙氏連城璧,由來天下傳”;而“萬千百兩”的數字單位由“國寶流通”四字分別代替。
假如票號在6月20日為某號匯銀4000兩,它的暗號代碼就是“取人城寶通”。這類密碼組合往往由各票號自己編制,并時常更換,嚴防泄露。
到票號取完錢后,就要“付銀毀單,不見天日”,所以歷史上票號幾乎沒有發生過冒領事件。
太平軍起義后,各地商路斷絕,清廷于1862年允許官銀由票號匯兌,1884年推行“部貼制”(相當于營業執照),由此票號成為晉商專利。
極盛之時,全國共有51家票號,其中平遙22家,祁縣12家,太谷7家,太原2家,中央政府和各省財政都通過票號進行匯兌。山西票號每年匯兌銀兩總數約在4至5億兩,實際上控制了全國金脈。
梁小民老師是晉商研究專家,可他至今沒有搞明白晉商到底有多少錢,但可以肯定的是,晉商的總財富遠超當時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
乾隆時期的收入則在六至八千萬兩白銀之間,光緒年間中央財政收入大約為一億兩白銀左右,而晉商的財富總額則超過了一億兩白銀。所謂富可敵國,應該就是形容他們這樣的財富水平。
但可惜的是,他們最終還是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
1904年,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立戶部銀行,邀請山西票號的幾個掌柜入股,結果遭到了集體拒絕。
由于錯過這次產業轉型的重大機會,晉商終于跟不上歷史的步伐,在辛亥革命后的時代浪潮中紛紛倒下。1914年日昇昌票號宣告破產,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以上內容節選自吳曉波激蕩講堂春季課的第四小節《明清的超穩定結構與三個“經濟之謎”》。
除此之外,吳老師還講述了《制度實驗的兩極:從管仲變法到商鞅變法》《第一個“改革開放周期”: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變法》《盛唐雅宋的制度創新與缺陷》,構成了從戰國到明清時期2000多年經濟變革史的完整脈絡。
除了吳老師的精彩課程,我們還邀請了“中國總裁教練第一人”張偉俊老師,帶領同學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探詢和辯論,以期對歷史與當下產生更深刻的思考。
來到吳曉波激蕩講堂,企業家們發現,歷史能夠讓我們產生信念、勇氣和自我療愈。我們可以到歷史中去了解國家,了解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涵養大周期下的前瞻和決斷能力。
這些歷史基因,終將匯成滋養當代企業家精神的黃河——在堅守與創新間奔涌,于傳統與現代處轉身,載著文明的厚重向海而行。
“2025·吳曉波激蕩講堂”全新升級,不僅包含四堂吳老師親授課,還有六堂企業家熱門專題課。
接下來的夏季課,6月4日—6月9日我們將跟隨吳老師前往意大利,探索中國現代化180年的跌宕歷程;秋季課則重點探討經濟周期演進與企業戰略范式;冬季課聚焦營銷、品牌及資本運營,探討中國式商業模式及成敗。
4月17日—4月19日,首場專題課《禪修與生活哲學》將于杭州開講,我們將在費勇、張其成兩位文化大家的帶領下,以哲思澄明心智,以易理洞察大勢。
歡迎你加入吳曉波激蕩講堂,和吳老師一起回到歷史中尋找答案。
點擊按鈕▼立即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