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都不知道的山東十大名梨”
梨,這個圓溜溜的"百果之宗",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扎根華夏大地。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梨核化石說明,三千年前《詩經》里"蔽芾甘棠"的杜梨,正是咱們老祖宗馴化的野梨親戚。
漢朝司馬遷在《史記》里記賬本似的寫"淮北滎南河濟之間千樹梨",活脫脫一幅黃河中游的梨園產業圖。
這果子渾身都是文化戲碼:岑參拿它比雪花,蘇東坡用"玉乳冰漿"點贊它的甜潤,《本草綱目》蓋章認證它能潤肺敗火。
老北京講究"秋梨膏潤嗓",廣東人煲雪梨豬肺湯,江浙中秋供梨取"離"字諧音盼團圓——要我說,這梨子文化比它汁水還濃!
陶弘景夸梨有"五德",我看最實在是"不挑地兒能長、咬一口汁水直冒",
煙臺話:“這梨怪好逮來!”(這梨挺好吃的!)
濰坊話:“這梨甜煞人了!”(甜得不得了)
「萊陽梨」
萊陽梨憑么能成"梨中狀元"?
你看這倒卵形的果兒足有半斤沉,黃綠皮上綴著褐斑像灑了芝麻鹽,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的,14%的糖分在嘴里炸開,果肉細嫩得能掐出水來,老煙臺人見了都得豎大拇指:"杠賽來!"
這寶貝自明朝萬歷年間就是貢品,現存國內最老梨樹群還在萊陽貢梨園杵著。
傳說當年董姓書生進京趕考病倒萊陽,全靠每日一枚梨子續命,病愈后竟高中狀元,這"梨中魁首"的名號算是坐實了。
「冠縣鴨梨」
恁知道鴨梨為啥叫這名不?
這果柄長得像鴨頭,咬開薄皮直淌蜜水兒!冠縣這地界四季透亮的日頭,養出的鴨梨個頂個賽拳頭大,核小肉脆甜得齁嗓子,老輩人吃梨都要配口涼白開:"這杠甜來,得勁!"
打東漢光武帝劉秀封了"梨樹王",冠縣鴨梨就成皇家貢品。如今咱科學檢測發現,它石細胞少還耐儲存,掰開果肉跟冰糖芯似的。
秋冬天圍爐烤梨,把蜂蜜紅棗塞進梨膛,上鍋蒸得軟糯流汁——這才是地道魯西人的養生方子!
「山陽大梨」
濰坊昌邑的"金疙瘩",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那千年梨園里,三百多歲的老梨樹還掛滿果,杠賽來(山東方言:真厲害)!
梨子個個賽拳頭,皮薄得透光,咬一口汁水直竄心尖尖。
這梨可不止甜得忒恣兒(山東方言:特別舒服),老輩人咳嗽了都愛拿冰糖燉梨羹。
相傳當年孔融讓的那顆"仁義梨",就是咱山陽古梨樹上結的——您看這梨子,打東漢就教人學做人了!
「榮成砂梨」
嫩說威海榮成這地界兒,可藏著個"甜蜜核彈"——榮成砂梨!
這帶地理標志的金貴果兒,打老輩子就在膠東半島扎了根。
您看那褐皮綠衣的胖娃娃,咬開雪白果肉滋出清凌凌的蜜水兒,甜里捎著酸尖兒,保管叫你吃得停不下嘴,杠賽來(山東方言:真厲害)!
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捎筐砂梨可比啥禮都金貴,那是把"日子甜過梨汁"的好意頭都裝筐里了!
光品種就夠開個梨宴:晚三吉梨酸溜溜的夠勁兒,黃金梨甜得忒恣兒(山東方言:特別舒服),豐水梨嫩得能掐出水,個個都是《齊民要術》里走出來的活化石。
「天寶山黃梨」
臨沂平邑天寶山黃梨絕對排得上號!這金疙瘩在咱老山區扎根三百多年了,《臨沂果茶志》都專門記過它的威水史。您別看它長得像倒掛的葫蘆(上大下小),老輩人管這叫"子母梨",說是娘倆抱團長的模樣。
單果足有六兩沉,大個的能趕上半斤豬肉的份量,黃澄澄的皮薄得透光,啃一口"咔嚓"脆響,蜜汁順著指縫淌,那甜味直竄天靈蓋,管叫你吃了還想"續碗"!
晝夜溫差大,山泉水養著,梨肉細得跟嫩豆腐似的。
「劉村酥梨」
要說棗莊啥最甜,劉村酥梨賽蜜罐!自打明朝洪武年間就成片開花。您可別小瞧這梨園,里頭藏著上千棵"梨祖宗",最老的比乾隆爺歲數都大兩輪!
老滕縣都傳"咬口酥梨透心甜",這話真不摻假。
您瞧這梨子,個個賽小香瓜,皮薄得透亮光,咬下去"咔嚓"一聲脆生生,蜜汁順著下巴淌。老輩人說得俏皮:"吃劉村梨得備三條手巾——擦嘴、擦手、擦衣裳!"明朝朱皇帝嘗了都豎大拇指,金口玉言封它"梨族之王",從此成了御貢的稀罕物。
「乳山巴梨」
威海銀都知道:"要吃甜梨找大孤山!"
這乳山巴梨長得跟觀音菩薩的寶葫蘆似的,黃燦燦的果皮透著亮,大的能頂半斤秤砣!
果肉白生生,細嫩得跟豆腐腦似的,咬一口蜜汁順著嗓子眼往心里淌,老輩人都說"吃巴梨得備手絹,一半擦嘴一半接甜水"!
你猜這洋梨咋扎根乳山的?
光緒年間傳教士帶來幾棵苗,偏巧碰上冊村的沙瓤地,晝夜溫差大,山泉水管夠,愣是把梨子養得比老家還水靈!
當年進貢紫禁城,老佛爺嘗了直夸"比暹羅貢的蜜瓜還甜",現如今咱老百姓也享上皇姑福。
「文登砂梨」
文登砂梨是咱威海文登的老招牌!
果形圓潤飽滿,黃褐果皮泛著油光,活脫脫像裹了層蜜蠟。掰開果肉雪白透亮,咬下去脆生生帶著蜜甜,老輩人夸"潤肺止咳賽冰糖"。
早在大明萬歷年間,《文登縣志》就有"梨園十頃,秋實盈車"的記載。
憑啥這么出挑?文登這地界兒北緯37度黃金線穿境而過,晝夜溫差大得邪乎,沙壤土透氣又保肥。
老果農傳著訣竅:"清明修枝,白露摘梨",百年匠心養出這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如今砂梨坐著冷鏈車闖關東、下江南,連韓國客商都豎大拇指:"文登梨,杠賽來!"
「陽信鴨梨」
可是俺們濱州人的驕傲,黃澄澄的果皮泛著油光,捏著硬挺吃著脆生,老輩人夸它"甜得齁嗓子"。
您瞅這梨把兒翹得跟鴨腦殼似的,咬開雪白的果肉能滋出蜜水來,保管您吃完還嗦嗦手指頭!
《陽信縣志》里寫著呢,打唐朝就栽上梨樹咧,明清時候直接成了貢品,皇帝老兒都稀罕這口脆甜。
「李桂芬梨」
商河縣殷巷鎮李桂芬村的梨子可真是"杠賽來"!
這拳頭大的脆梨咬下去,咔嚓一聲就爆汁,酸甜比例拿捏得忒正點。
自打乾隆爺把它定為貢品,這"御果貢梨"的招牌就再沒掉過鏈子。
康熙年間,少年李桂芬把二畝梨園侍弄得比親兒子還精細,年年都往宮里送。
誰成想為護梨樹遭了難,臨了還念叨著"可不敢糟踐了這些寶樹"。你猜咋著?
第二年春上,那棵被砍的老梨樹根底下,愣是躥出棵新苗,結的梨子甜得能勾魂!
康熙爺聽說后一拍大腿:"往后這梨就叫李桂芬梨!"連帶著整個村名都改了。
【山東十大名梨·彩蛋】
這些千年古梨樹結出的“活化石”,咬一口爆汁的甜里藏著《齊民要術》的密碼!恁吃過幾種?
互動三連:
① 評論區用山東話夸梨(例:“甜得直蹦高!”)
② 猜猜康熙點贊的貢梨現在賣多錢一斤?
③ 點贊TOP3送萊陽梨膏糖,下周五15:00開獎!
(梨園老把頭蹲評論區和恁拉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