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平臺、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可能性,這或許是學術以外,回國直博給Cynthia帶來的最珍貴的東西。
文丨Luna 編 | Sherry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面向海外高校中國籍優秀本科畢業生,招收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新聞,引起了不少討論。
而在復旦大學之后,很多人發現很多其他國內大學,也有類似的招生渠道,里面不乏“清北復交”這樣的頂流。
圖源:復旦大學
而在爭論之外,也有人關注到留學生回流深造的升學路徑。
敏感學科、美簽、海外就業等問題早已不是新聞,對很多留學生來說,回國成了遲早的事。那如果比就業更早一步回國呢?
當國內頂尖學府向海外本科畢業生敞開大門,留學海外是否有了更多優勢?
跳過碩士階段,以更少的時間,拿到更高的學位,是不是一條性價比更高的教育路線?
Cynthia就是一位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直博生,她本科于澳洲學習傳媒專業。作為親歷者,她和外灘君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觀察。
留學生回流成趨勢
回國深造成為新的選擇
近年來,不少數據都表明,留學生回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024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達到2018年的1.44倍;其中,回國求職的應屆留學生人數達到2018年的2倍。
圖源:智聯招聘《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
而在這其中,選擇回國深造的留學生雖然群體不大,但也反映出當下人們對“留學后發展”的態度在悄然改變。
對Cynthia來說,選擇回國讀博,而且還是以留學生身份申請直博,其實是打破了一層信息差。
Cynthia(小紅書@Nicetomeet楚)
Cynthia來自深圳,決定要本科留學時,恰逢留學開始成為熱潮。而此后幾年,隨著留學行業的發展,以及形勢政策的變化,海本后繼續留學讀碩、讀博不再是唯一選項。
她也是在申請季看到了“復旦大學接受海本畢業生申請直博”,這個時間遠早于復旦大學今年的“出圈”。盡管當時她也拿到了其他高校的offer,但最終還是認為“復旦直博是更愿意接受的一個路線”。
其實本科生直博(跳過碩士階段)在海內外都早已有之,并且大體錄取要求都類似,學校對候選人都是優中選優。
外灘君查看了幾個熱門留學目的地的代表性大學,像哈佛商學院(美國)、劍橋大學(英國)、多倫多大學(加拿大)、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香港大學(中國香港),基本都要求學生最低拿到學士學位。
哈佛商學院博士學位申請要求,圖源:哈佛商學院官網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招生要求就低,實際上,語言成績、良好的GPA,高質量的科研經歷,和文章發表經歷,都是教授審核時參考的重要方面。
如今,不只是復旦,國內很多頂尖大學都在這兩年陸續試行面向優秀海外中國籍本科畢業生的直博招生渠道,比如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開放的學科著重時下不少熱門高精尖領域。
上下滑動圖片,即可查看各高校中國籍本科生直博開放專業
而大家“挑”學生的條件和邏輯也是一致的,中國國籍、畢業于世界TOP100高校(參考主流排行榜)、GPA不低于3.5(滿分為4分制)、推薦信,算是硬性門檻。
中國籍、海外一流高校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可來復旦直博的申請條件與申請材料。圖源:復旦大學官網2025年2月9日發布
和國內學生一視同仁的「申請-考核」制的選拔方式,也往往要求學生有科研的能力、想法和規劃,如果已有成果,那更是錦上添花。
當然,對本科生來說,“有成果”還是比較高的要求,這時候就很需要其他材料的作證了——院校背景、科研經歷、海外交流、實習……總之,一個有可塑性、有潛力的形象很重要。
而后續的專家組面試考核,更是評判候選人的重要環節。
Cynthia 說:“我覺得面試也是一次交流的機會。我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被審視的候選人,我也可以和學界專家們交流討論自己在學術上的想法。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良性的這種雙向溝通。”
最終,她如愿拿到了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然,另一方面,留學生們也有了越來越多選擇回國深造的理由。
有留學生被海外讀博高昂的學費勸退;
有留學生想回國發展,或是方便和家人生活;
有致力于量子計算領域的留學生說,自己看到了國內的科研實力,以及導師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還有一位在美研究美國史的留學生,分享自己申請美國大學博士被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初審教授認為他的寫作沒有達到兼具學術嚴謹與文學性的母語級寫作。而回國讀博,他不僅可以師從學界泰斗,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學術人脈網絡,利于就業,出國交流、聯合培養的機會也不少。
也有教授提到,回國深造的留學生,接受了中英文語境和學術的訓練,這樣多元的教育背景,其實是全球化時代學術成長的新路徑……
當大家漸漸不再說“土博士”(在中國拿到的博士學位)的時候,新的評價標準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
但如果覺得這就是一條留學生的“躺平捷徑”就天真了。
回國深造,應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該吃的“苦”一點都不會少
如果要問留學生回國讀博,有沒有優勢,Cynthia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英語語言能力,以及英文學術寫作等能力。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一路坦途。一方面,頂尖大學的硬性標準,意味著留學期間不能劃水摸魚。而從某種角度來說,因為經歷了“一出一進”,留學生反而要經歷兩次環境轉換的“陣痛”。
“即使是你看到的優勢,在它轉化為優勢之前,其實都是一種不適應,甚至是沖突。” Cynthia說,“而且很多時候就集中體現在學術上。”
比如剛進入本科時,她雅思不錯,但還是花了不少力氣去打磨學術英語。傳媒專業的她,還要和英語母語的同學一樣,報道寫得又快又地道,挑戰很大。“本科一學期學4門課,我就覺得就已經很累了,每一門考試的時間投入是非常大的。”
就算英語能力沒問題,“外國人”的身份,也常帶來一些微妙的不適感。一次作業需要去法庭旁聽,在當時亞洲面孔不算多,免不了被人投來視線。那種感覺,很難描述。
另一方面,留學生回國,又要“逆向適應”不同的教學和科研風格。
重實踐,是Cynthia在澳洲學習的最大感受。各種理論,總是在各種實踐操作中去理解。從選題到寫作,到拍攝圖片、剪輯視頻,再到制作博客、公關策劃等,這些讓Cynthia的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
而讀博階段,她感受到知識儲備的要求明顯變高了。博士前兩年的課程,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為了補上沒讀碩士缺少的研究訓練,直博生的學分要求還更高。
用Cynthia的話來說,本科時知道理論怎么用就行,但博士階段,她要建立起理論框架,知道各種理論觀點如何演變,才能清楚自己下一步研究往哪里做。
有回國研究中國語言文學的博士同樣提到,國內學界強調學術傳統和文獻研究。“王力、樂黛云、戴錦華等學者都是世界學術研究的領路人。在這樣的環境中,我不自覺地對讀書更為敬重,也學會了自我沉淀。”
而這個階段的終點是博士資格考試(博資考),只有通過考試,才能繼續下一步的研究開題和田野調查。考試的目標是,評估博士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學術水平,考核其是否具備后續研究的能力。
Cynthia稱,“感覺自己就像經歷了一次完整的新傳考研。”
據Cynthia說,目前復旦大學的博資考還實行末位淘汰制,最后10%的人會被評定為“不通過”。
國內大學的博資考實施細則大體類似,不通過者可以參加補考,仍不通過將進入分流程序:轉為攻讀碩士學位或退學等處理。圖源: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資格考試實施細則(2022年)
這其實恰恰引出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要不要讀博,要不要回國讀博,其實需要仔細考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走這條路,該吃的“苦”早晚都得吃。
留學生直博,一種雙向奔赴
讀博了,那之后呢?
教育出路始終都是大家重點關注的對象。
一般來說,讀博期間,科研和論文最重要,實習并不是一個必選項。
而集中在理工科的高精尖領域博士,在時下科技發展需求之下,就業選擇似乎要多些。
相較之下,人文學科的博士會有怎樣的職業道路,很值得一看。
Cynthia和外灘君說了自己的思考。相比于既可以留在學術界,也可以前往業界工作的理工科來說,文科生的出路確實以高校、學術界為主,但她仍然想去試試,會不會有什么不同的選擇。
于是,國際組織進入了她的選擇清單。經由學校提供的平臺,在2023年末到2024年中旬,Cynthia前往聯合國系統內的研究型機構聯合國大學,作為Communications Fellow實習。“我覺得聯合國大學作為一個學界、業界混合的狀態,讓我很想去試試看。”
而實習的收獲得遠比想象的多:在這里,即使是實習生,也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很多機會。Cynthia參與籌備了一場國際大會,而leader很貼心地為每一位實習生都印刷了名片,方便他們去會議上結交他人。
更好的平臺、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可能性,這或許是學術以外,回國直博給Cynthia帶來的最珍貴的東西。
在眾多的留學生分享中,外灘君也留意到不少真實心聲:
現在,盡管履歷中的海外留學經歷會被認為是不錯的背景,但并不會因此輕易得到更高的薪酬或級別。
當然,一些涉外性質的工作,比如留學服務、國際化組織、海外社區運營、翻譯、外貿等,留學生可能更有優勢,但學歷只是一塊敲門磚,步入工作以后,比拼的還是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
如今,Cynthia已經進入博士的尾聲,她也結合自身經歷,把跨文化傳播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她看來,其實可以從更多維度去看待留學的意義:
比如留學本身的跨文化體驗就非常重要。她建議留學生多去體驗,哪怕一開始不適應。
如今,越來越發達的網絡和社交媒體,只要你想,留學只呆在舒適圈是完全做得到的。“但我覺得走出固化的社交圈,盡可能地去體驗一種陌生人社會,是很有益的。”
另外,選擇怎樣的教育路徑,其實是需要認真審視的。
當下,“內卷”、焦慮總縈繞在大家心頭,很多人會下意識覺得“大眾的選擇就是最好的”,所以要留學、要讀碩、要讀博,但實際情況可能未必如此。就像博資考設置了分流機制,或許正是一種提醒,讓人去思考“到底怎樣的路是適合自己的”。
而站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人文學科路徑的學生在考慮發展的時候,或許更需要跨學科、跨界的思考,去打開自己的可能性。
就像Cynthia在聯合國實習期間,也會和共事的研究者們一起思考,信息傳播和不同的學科結合后,會有什么新火花。
但也正如她所說,那段實習不是終點,也不等于自己以后一定要去國際組織,更重要的是她在嘗試不同的可能性,“疲憊也是一枚勛章,比起工作本身,遇到的人和事更加特別”。
這或許不能立刻在當下有反饋,但更多的經歷或許能夠在未來打開更多可能性,不管是學術方向,還是職業方向,抑或是人生。
尾聲
回到“留學性價比”的問題上,現在,留學歸國人才的需求仍然是很旺盛的,特別是高級人才。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40%的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及超過半數的三甲醫院院長,均為留學回國人員。
而在當下的國際政治背景下,國內頂尖大學向留學生開放直博申請,更有一種雙向奔赴的意味。
美國在理工科、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對中國留學生“嚴防死守”的消息,大家已經看到了太多。近年來,哪怕是轉向申請歐洲一些大學的STEM碩士項目,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晝夜為“簽證、申請是否能通過”而忐忑。
這種時候,留學生回國深造,大學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流,確實兩全其美。但走上回流這條路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它帶來了新的可能和機會,同樣要付出應該的努力。
從擇校求學到職業探索
頂尖高校的“潛規則”,你知道多少?
3月13日20:00
北京大學燕京學者Nico為你揭秘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內容線索 |微信:waitan2022
轉載&合作 |微信:waitan20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