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植樹節。關于植樹,關于綠化,關于環境,最近有三個數字讓我映像深刻:一是我們國家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成功鎖邊;其次是我們國家的國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二十五;還有我們國家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工造林面積。
改革開放以來,不乏感慨贊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這是舉世公認的成績,因為它新舊對照十分明顯,正如俗話說的,有比較才有差別,才能夠看到進步和成績。但也有些進步和成績,卻容易被人忽略,比如說生態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年輕人,似乎認定,天本來就是那么藍的,水本來就是那么清的,大地本來就草木繁茂,百花競放,百鳥爭鳴,動物千姿百態。退休后有時間在各地走走看看,尤其是舊地重游,感慨我們國家生態環境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給老百姓最實惠卻又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項福利。
過去因為種種原因,見證和體驗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作為過來人,真是一段痛心疾首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拿我所在的遵義106地質隊基地而言,八十年代,家家的琉璃窗戶無論如何擦洗,天天擦洗天天臟,時時擦洗時時臟,原因是有個遵義火力發電廠在南門關附近,距基地只有五公里左右,它的煙囪大概是當時遵義最高的建筑,基地看得清清楚楚,同時清清楚楚的看到它整天如惡龍似的噴火吐涸,弄得遠近濃煙滾滾,灰塵彌漫,空氣里滿是刺鼻的硫磺味道。不僅附近家家窗不明幾不凈,人人整天的鼻孔里滿是灰塵,附近路面稍稍有點風,就能刮起江滿天灰塵。106隊基地前有條叫做忠莊河的小河,七十年代的時候,娃娃些在里面洗澡,小媳婦些在河里洗衣,還有人專門在這條河里摸魚捉蝦不生,我甚至用大頭針做魚鉤,用棉線做魚線,在河里釣起了魚,還有黃鱔。八十年代大辦鄉鎮企業,在上游建了一座造紙廠,整個忠莊河成了排污溝,臭氣熏天,魚蝦絕跡。我所在的106隊基地,后山是杜種林場,很快被盜采弄得盡是沒有樹皮的樹,而基地內,不斷搬遷來的職工,尤其農轉非之后隨隊的家屬,把整個基地所有的空地全部開成了菜地,我親眼看到基地最后一棵長在山上的原生松樹,因為影響了種在樹周邊的菜,被人在光天化日下理直氣壯的砍了。
有人把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怪罪于大煉鋼鐵時出現一輪大砍樹,還有人怪罪人民公社時學大寨造大寨田尤其是建梯田,毀林開荒。這些固然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用。其實新一輪的最大的破壞,發生在農村的土地承包制后的土地下戶時期,那時候正好處在新舊過渡期,管理混亂甚至無人管理,原來集體化時期栽種的樹木,遭受大規模的盜伐。還是在八十 年代初,我曾經住過的梵凈山下的一個叫做芙蓉壩的村出現在貴州日報上,報道有人進保持區砍伐樹木,毀壞森林。其實砍樹當柴火燒,或者砍樹賣了賺錢,破壞性有限,最大的破壞,性是成片成乍的無論大小的砍了,最后只挑選成材的燒成木炭賣,這對森林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最厲害的是我的老家花江那一帶,喀斯特地區,生態特別脆弱,只需要十來年的時間放任開荒,大部分就成了重度荒漠化。我聽我父親說過,解放前他到貴陽讀書路過花江,過那座著名的花江鐵索橋,兩邊古木參天,猿猴出沒。轉眼五十年不到,八十年代我第一次路過花江,看到的到處是裸露出來的怪怪的石頭,感覺我到了一個魔鬼住的地方。繼續前行,在北盤江上游,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有意的燒山,放火把整匹山都燒了,目的是為了明年長出來的草更好。因此那些山,幾乎沒有一棵樹,查閱歷史資料,這些地方原來是連綿不斷的原始森林。貴州西部,山高谷深,這種地方毀林開荒的結果就是:陡坡開荒,寸土沖光!于是就形成了”越窮越開,越開越窮“的惡性循環。
其實中國的環境破壞,由來已久。根據研究,黃土高原原來森林密布,后來人口增加,過度開發,大量無節制的砍伐,終成今天的窮山惡水。近代以來,由于新的作物如包谷紅苕和土豆等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人口大量增加,中國沒有殖民地,除了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沒有別的別的地方可去,土地承載有限,導致過度開發,生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我注意一百多年前,主要在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的照片,比如說在遵義最多見的一張二十年代前后的遵義老城及周邊環境的照片,照片是顯示的鳳凰山、紅花崗等,基本是沒有樹木,只有荒草,或許有些零星的灌木,原生植被已經完全被破壞,已經開始出現初步的荒漠化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國家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之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才逐步的緩解。
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固然有人們為一生存而迫不得已,也由于人們觀念有偏差,對保護和愛惜生態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經濟發展,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物質基礎,技術進步,生產力提升,助力生態建設。
過去對植被破壞最大的,一是砍柴燒火,尤其是砍柴燒木炭;其次是放牧,喂年,喂豬,放著等;第三是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和不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使生態持續遭受破壞;第四才是毀林開荒,尤其是在不適合開荒的生態脆弱的環境里開荒,比如在喀斯特的花江河谷的陡坡上開荒。上述情況,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才得以有機會逐步解決。比如薪柴問題,持續千年萬年,因為了大規模的低成本的煤礦開采,煤隨即取柴火而代之,接著又有液化氣,有了電,甚至還有太陽能,樹木才有機會免于被當作柴火砍掉。小農機基本取代了牛耕,牛馬驢騾等越來越少作為畜力使用。不適宜農業作物的坡地或者低產地,或者退耕還林還草,或者改成適合的經濟作物。現在單家獨戶養豬的基本沒有了,原因是實現了規模化工廠化的養豬。牛和羊很少敞放,基本是圈養。草木得以自然生長,植樹種草不會受到破壞。
真正徹底的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局面的,是“兩山”說即“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說的問世。此后,生態環境由負轉正,情況不斷改善。這次“兩會”和今天植樹節透露出來的數據,使我意識到,我們國家的整體生態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出現了近兩百年來最好生態。我們不僅逐步還清了前輩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打拚時欠下的生態債,還為子孫后代的幸福犯下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讓下一代享受更好的環境,無愧歷史,這才是最大的積德行善。
最后落腳在我們貴州,我們遵義。
貴州的森林覆蓋率在百分之六十四左右,名列全國前三,我們的生態進步特別明顯,值得自豪。前述遭受破壞最嚴重的花江等地,也在緩慢持續的改進,其中有條通往我老家的關興路,穿過花江峽谷,因為生態環境改善,沿途風光旖旎,成了打卡的自駕明星路。
遵義是紅色的,也是綠色的。前不久和幾位老朋友去爬遵義的佛教名山金鼎山,三十多年前我曾經帶著學生來過,山上不僅沒有一座廟宇,更見不到一棵樹。今天那里已經成了人已經鉆不進去的密集的森林了。我家門前的忠莊河,兩岸綠樹成蔭,河里魚翔淺底,還有叫不出的水鳥,或在水面浮水,或在河上盤旋。更有垂釣者悠然自得,其樂融融。這些在現在看來極其平常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經過了持續幾十年的努力才換來的。好山好水好空氣和好天氣,加上便利的交通,成了我們貴州最有價值的資源,最有吸引力的賣點。我作為見證這些變化的經歷者,作為享受這一切的過來人,自然要萬分的珍惜,由衷的愛惜,當然心存感激,更要自覺自愿的維護和保護,方有美景長在,長存常美。(龔章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