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激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細胞內的“信號指揮官”,通過催化底物的磷酸化來調控細胞的增殖、分化、遷移和凋亡。然而,一旦激酶的活性失控,就可能引發癌癥、自身免疫病等多種疾病。自2001年首個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Imatinib)的問世,激酶抑制劑已成為精準醫療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這類藥物已徹底改變了多種疾病的治療格局。
激酶抑制劑的發展歷史
激酶抑制劑的研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科學家們開始認識到激酶在細胞信號傳導中的關鍵作用。然而,由于激酶的ATP結合位點高度保守,且細胞內ATP濃度極高,早期的激酶抑制劑往往缺乏選擇性,導致副作用較大。
直到1995年,法舒地爾(Fasudil)在日本獲批用于治療腦血管痙攣,成為首個上市的激酶抑制劑。緊接著,1999年,西羅莫司(Sirolimus)在美國獲批,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標志著變構激酶抑制劑的誕生。
2001年,伊馬替尼(Imatinib)的獲批無疑是激酶抑制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款藥物通過靶向BCR-ABL融合蛋白,成功治療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并將CML患者的10年生存率從不到20%提升至80%以上。伊馬替尼的成功不僅證明了激酶作為藥物靶點的可行性,也開啟了精準醫療的新篇章。
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82種小分子激酶抑制劑獲FDA批準,覆蓋50種激酶靶點,其中約70%用于癌癥治療。然而,人類激酶組包含約600種成員,目前僅開發了不足10%,大量靶點仍待探索。
激酶抑制劑的類型
激酶抑制劑根據其作用機制和結合位點,可以分為幾大類:
1. ATP競爭性抑制劑
這類抑制劑通過與激酶的ATP結合位點競爭性結合,從而抑制激酶的活性。伊馬替尼就是這類抑制劑的代表。ATP競爭性抑制劑的優勢在于其廣泛的適用性,但由于激酶的ATP結合位點高度保守,這類抑制劑往往缺乏選擇性,容易導致副作用。
2.變構抑制劑
變構抑制劑通過與激酶的變構位點結合,改變激酶的構象,從而抑制其活性。這類抑制劑通常具有更高的選擇性,副作用較小。例如,Asciminib就是一款針對ABL激酶的變構抑制劑,其選擇性優于伊馬替尼。
3.共價抑制劑
共價抑制劑通過與激酶的活性位點形成共價鍵,從而實現對激酶的不可逆抑制。這類抑制劑通常具有較高的效力和選擇性。例如,奧希替尼(Osimertinib)就是一款針對EGFR突變的共價抑制劑,其療效顯著優于傳統的ATP競爭性抑制劑。
4.雙功能分子
雙功能分子(如PROTACs)通過同時結合激酶和E3泛素連接酶,誘導激酶的泛素化和降解。這類分子不僅具有抑制激酶活性的作用,還能徹底清除激酶蛋白,從而避免耐藥性的產生。PROTACs作為一種新興的激酶抑制劑類型,具有巨大的潛力。
-04-
激酶抑制劑藥物開發現狀:從腫瘤到多領域拓展
截至 2024 年, FDA 已批準 82 種小分子激酶抑制劑( SMKI ),其中約 70% 用于癌癥治療,覆蓋 50 種激酶靶點。典型藥物包括針對 EGFR 突變的奧希替尼(肺癌)、 BCR-Abl 的泊那替尼(白血病)及 FGFR 家族的厄達替尼(尿路上皮癌)。其中以拉羅替尼( larotrectinib )為代表的 NTRK 融合抑制劑,開創了 “ 基于生物標志物而非腫瘤類型 ” 的跨癌種治療模式。此外,針對腦轉移的 CNS 穿透劑(如勞拉替尼 lorlatinib )、多靶點聯合療法(如達拉非尼 + 曲美替尼)也成主流趨勢。
在非腫瘤領域,BTK 抑制劑伊布替尼用于多發性硬化癥, LRRK2 抑制劑探索帕金森病治療, JAK 抑制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顯示激酶抑制劑在自身免疫病、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潛力。
05
激酶抑制劑開發的挑戰
盡管激酶抑制劑在藥物開發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一些挑戰:
1.耐藥性問題:腫瘤細胞通過多種機制產生耐藥性,如激酶突變、旁路激活等。這要求科學家們不斷開發新的抑制劑和聯合治療方案來克服耐藥性。
2.治療指數問題:某些激酶抑制劑在抑制腫瘤細胞的同時,也可能對正常細胞產生毒性。提高治療指數(即藥物的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之比)是激酶抑制劑開發中的一個重要挑戰。
3.個體化治療:不同患者的基因型和疾病特征存在差異,需要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是激酶抑制劑開發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4.成本與可及性:激酶抑制劑的研發和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其價格昂貴,影響了患者的可及性。未來AI的輔助設計將可能大大提高激酶抑制劑研發周期。
-06-
結語:邁向未來的激酶療法
激酶抑制劑的發展印證了“從靶點到臨床”的轉化醫學力量。激酶抑制劑作為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已經在腫瘤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變構抑制劑、 PROTAC 、多組學整合等技術的成熟,下一代藥物將具備更高選擇性、更低毒性和抗耐藥性。總之,激酶抑制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激酶抑制劑將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Tumour-agnostic kinase inhibitors. Nat Rev Drug Discov.2025 Mar 6
2. Trends in kinase drug discovery: targets, indications and inhibitor design. Nat Rev Drug Discov.2021 Nov;20(11):839-861
3. Kinase drug discovery 20 years after imatinib: progres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 Rev Drug Discov.2021 Jul;20(7):551-569
公眾號內回復“ADC”或掃描下方圖片中的二維碼免費下載《抗體偶聯藥物:從基礎到臨床》的PDF格式電子書!
公眾號已建立“小藥說藥專業交流群”微信行業交流群以及讀者交流群,掃描下方小編二維碼加入,入行業群請主動告知姓名、工作單位和職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