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汽車學者表示,2024年俄羅斯汽車市場以157萬輛銷量的驚人成績沖至全球第11位,同比激增48%的“逆襲神話”背后,卻是一場由中國車企主導的產業劇變!西方制裁重壓下,俄本土品牌拉達節節敗退,而中國哈弗、奇瑞等品牌卻以62%的市場份額橫掃戰場,甚至單月銷量占比超50%。
雖然俄媒痛斥:國產車貼牌換殼、質量堪憂,但消費者卻用錢包投票——每賣出3臺車,就有2臺貼著中國標!這場“復興”究竟是俄汽車工業的曙光,還是淪為中企擴張的跳板?讓我們看看俄媒的報告。
下文為俄媒分析報道:
據數據顯示,俄羅斯去年共售出157萬輛新乘用車,同比激增48%。據機構統計顯示,這使得我們穩居全球汽車市場第11把交椅。距前十門檻僅一步之遙——韓國以163萬輛的成績將我們擋在門外。
1.潛力與現實
相較于2023年第16位的排名,在如此惡劣環境下實現的飛躍堪稱驚艷。在歐洲市場,俄羅斯更是超越意大利攀升至第四,僅次于德國、英國和法國。
雖然距離危機前保持的歷史第二高位仍有差距,但在嚴苛制裁與國際汽車巨頭集體抵制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已屬不易。
誠然,當前在俄銷售車型存在質量低劣、產品線單一、換標不換芯等問題。這些頑疾亟待解決,主管部門理應將此列為首要任務。但顯然,當局或許是另有考量。現階段我們的優勢,更多源自鄰國的疲軟表現。
不過龐大且持續增長的市場本身具有磁吸效應,這是小型市場難以企及的優勢。當然,潛力需要精心培育方能轉化為現實。
2.蹩腳的舞者
上述圖景雖顯樂觀,卻是面向國際車企的櫥窗展示。反觀國內市場,景象可謂是有些凄涼。肩負制定與實施金融政策職責的機構,其作為猶如霧里看花。轉換視角,以消費者維度審視:2024年俄羅斯每千人新車購買量僅為11臺。
對比數據:美國加拿大46臺、澳大利亞45臺、日本34臺、英國33臺、法意26臺。我國與墨西哥、伊朗、泰國等工業強國同處一檔。即便面臨47%惡性通脹的土耳其亦領先我們。被視作"人口紅利驅動"的中國,每千人購車量也達18臺。
是時候轉變汽車產業發展思路了,以免在鄰邦與伙伴面前黯然失色。我們具備所有資源稟賦,唯獨缺少"舞者"的意愿——他們總有推脫的理由。
當俄羅斯以“全球第11”的成績高調宣告回歸,冰冷的現實卻將舞臺照得透亮——每千人購車量僅11臺的消費疲軟、本土供應鏈的支離破碎,與中企攻城略地的轟鳴聲形成刺耳反差。俄當局試圖用關稅暴漲85%、強制召回中國卡車等手段奪回主動權,卻難掩拉達工廠停擺、技術空心化的頹勢。
一邊是“金玉其外”的銷量榜單,一邊是“敗絮其中”的產業根基,俄羅斯汽車業的民族自豪感,正被貼上“中國制造”的隱形標簽。這場復興盛宴,終究是借來的舞鞋跳不出自己的步伐——若再不培育真正的“舞者”,恐將永遠困在他人的節奏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