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鵬峰是南山區西麗街道百旺社區的一名網格員,比起“賴鵬峰”這個名字,他還有另一個為人熟知的身份——尋親志愿者明濤。
從小便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他,多年以來翻閱過不少有關中國人口分布、遷移歷史的書籍。大學期間,他接觸到了基因檢測,自此逐漸打開了助人尋親之路,從一名基因檢測愛好者,變成了一名專業的尋親志愿者。2020年下半年起截至目前,他已經幫助近150人找到親人。
個人愛好變助人“法寶”
化身“尋親密碼”破譯者
“一開始是興趣使然,我本身對人口變遷方面的歷史感興趣,出于好奇,想要了解下自己的祖先分布情況,便做了基因檢測。”賴鵬峰說。在做完基因檢測一段時間后,2020年下半年,他在網絡平臺上刷到一位尋親人發布的帖子,和該尋親者交流后,進一步深入了解了基因檢測,意識到了基因檢測在尋親工作上的作用。他開始與更多的尋親人、志愿者、各地負責相關工作的警務工作人員建立起聯系,幫助尋親者解讀基因檢測報告。
“基因檢測可以通過分析DNA片段,幫助尋親者縮小尋找范圍,甚至定位到具體的地區。”賴鵬峰解釋道。尋親者在第三方基因檢測機構登記注冊,從平臺購買檢測工具,將采集內容寄回后,便可得到個人的基因檢測報告。賴鵬峰告訴記者,看懂基因檢測報告需要了解相關的人口分布、地理知識,當檢測結果不具有明顯指向性時,大部分尋親者難以正確解讀,便會通過二維碼形式,將相應檢測結果分享給他,由他結合專業知識和尋親經驗進行分析,幫助尋親者看懂檢測報告,并給出相應建議。
科技助力長者圓夢
尋親遇阻不言放棄
尋親者何先生在數個月大時,由于家庭困難被送往江蘇省南京市的一處福利院,到福利院不久后便被領養,60多年來一直未與原生家庭取得聯系。去年,當地志愿者得知何先生的情況后,建議何先生做基因檢測報告,賴鵬峰幫助其解讀檢測結果。通過分析該尋親人的基因檢測報告,他大致確認何先生為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人,便和其他尋親志愿者一起配合聯系公安機關,根據相關數據庫內數據比對,進一步鎖定尋親范圍,幫助何先生鏈接馬鞍山市的志愿者進行走訪,發布尋親信息,僅兩天時間,成功幫助何先生找到其生母。“何先生和90多歲的母親相認,圓了他數十年來的心愿,我們真的為他感到高興。”賴鵬峰說。
賴鵬峰坦言,在近五年的時間里,不斷積累的經驗讓他的尋親工作越來越順暢,但仍有一部分尋親者,無法與親人相認。在定位到相應的尋親范圍后,需要相關部門以及當地志愿者等人的進一步走訪,擴散尋親信息,但是走訪工作量大,且相關信息傳播存在時間差,若走訪工作不順利,或者尋親者的親人沒有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那么尋親時間線就可能無限拉長。“面對上述情況有時候我們也很無奈,但是我們仍不會放棄一絲希望,這些年這類型的案例我們也‘攻堅’了幾十個。”他說。
尋親工作需多方配合
點點微光照亮愛心長河
基因檢測雖然在尋親工作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仍然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賴鵬峰表示,基因檢測與公安機關相關的數據庫,包括后期志愿者實地走訪工作等是相輔相成的。由于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復雜,目前不論是基因檢測或是相關部門的數據庫,都可能存在局限性,會出現尋親者無法準確匹配到相關數據的情況。
“全國有5000余個免費采血點,建議尋親者首先聯系當地公安部門,到相應地點采血錄入信息,通過數據庫進行比對尋找,必要時再加以基因檢測手段輔助。”他說。此外,近期賴鵬峰還嘗試通過豆包、DeepSeek等AI 工具進行尋親工作。“目前AI只能給出很籠統的范圍,無法有更具體準確的信息,期待未來能有相關輔助功能出現。”
去年,賴鵬峰幫助近90名尋親者和親人團聚,今年截至目前,他已經幫助30個人成功尋親。在他看來,尋親工作讓他找到了自身價值所在,有越來越多愛心人士加入,且有尋親者在接受幫助后,也加入到尋親志愿者的行列中來,這份溫暖的愛意在不斷傳遞,也給賴鵬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希望通過我們微小的舉動,為社會增添一份暖色,傳播正能量。”(張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