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中國那可是亂成一鍋粥,清朝統治在內憂外患下,搖搖欲墜。1851年,洪秀全、楊秀清他們在廣西金田村一吆喝,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搞起來了。這運動跟一陣狂風似的,“呼啦啦”迅速席卷全國。太平軍一路順風順水,從南方朝著江南猛沖。1853年,定都天京(就是現在的南京),和清朝對著干。太平軍喊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口號,對受壓迫的農民來說,那吸引力簡直拉滿,就像黑夜里看到了光。一時間,太平天國勢力達到巔峰,把清朝統治根基都給撼動了。
可就在太平天國鬧得歡的時候,一支湖南的地方武裝——湘軍,悄悄冒頭了,最后還成了太平天國的勁敵。湘軍創立者曾國藩,本來就是個書生,卻在亂世里靠著超牛的用人智慧和領導能力,拉起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幫清朝平定太平天國,立下大功。曾國藩到底用了啥特別的用人招兒,讓湘軍從一堆地方武裝里脫穎而出,打敗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國?
臨危受命,搞起湘軍
1852年,太平天國的戰火在南方燒得正旺,太平軍一路猛進,可清軍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呢,在戰場上被打得節節敗退,慘不忍睹。太平日子過久了,這些曾經厲害的軍隊早就腐化得不行。八旗子弟天天吃喝玩樂,先輩的勇猛勁兒早就沒了;綠營軍紀律稀爛,訓練荒廢,士兵們都沒啥戰斗意志,碰上太平軍,常常一交手就跑。
就在這危急時刻,在湖南湘鄉老家給母親守孝的曾國藩,接到咸豐帝的命令,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幫著地方官辦團練,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讀儒家經典,靠科舉當了官。這時候,他碰上人生中最大的挑戰。雖說他是朝廷命官,可從來沒帶過兵,手里也沒實權,一切都得從頭開始。但曾國藩心里清楚,太平天國運動對清朝統治和儒家文化沖擊太大了,要是不起來抵抗,國家就完了。懷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儒家道統的堅守,他咬咬牙,決定扛起這重任,走上創建湘軍的艱難路。
曾國藩剛到長沙的時候,那叫一個難。連個正式辦公的地兒都沒有,只能借個祠堂當臨時指揮中心。朝廷雖說任命他當團練大臣,可沒給明確職位和足夠權限,他開展工作到處碰壁,連正常收發公文都成問題,最后只能用“湖南審案局”的牌子辦事。而且,曾國藩壓根兒沒帶過兵,招兵買馬、練兵布陣這些軍事事兒一竅不通,全得現學。更糟的是,前期搞團練剿匪時,曾國藩做事太果斷,得罪了不少地方文官,這些人不但不幫忙,還在旁邊看笑話,就等著看他出丑。
不過,這些困難可沒嚇住曾國藩。他知道,要搞出一支能跟太平軍對抗的軍隊,必須得徹底改革創新。他決定拋開清軍原來那套腐朽兵制,用全新的招募和訓練方法。選士兵的時候,曾國藩優先挑深山里的貧苦農民,他覺得這些人樸實憨厚,能吃苦,也沒沾上市井和衙門的壞毛病,好訓練也好管。軍官主要從紳士、文生里選,這些人有文化,更重要的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忠君愛國,道德責任感強,能跟曾國藩想法一致,為保衛國家和儒家傳統拼命。
兩大用人招兒揭秘
在選人這塊兒,曾國藩提出“選士人,領山農”的獨特想法。按說,帶兵打仗一般是武夫的事兒,跟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好像不沾邊,可曾國藩不這么想。
他心里門兒清,清軍綠營軍官大多從有軍功的士兵里提拔,這些士兵文化水平低,把當兵當謀生手段,就是“打工仔心態”。碰上厲害敵人,先想著自己的命,很難真心為朝廷拼命。而且清朝軍隊腐敗嚴重,中高級軍官靠行賄上位,這樣的隊伍,見了太平軍,自然嚇得腿軟,沒斗志。
相反,士人階層受儒家思想熏陶,滿腦子治國平天下,想建功立業。他們雖說沒軍事經驗,但靠著對儒家道統的忠誠和堅定信念,能在戰場上爆發出大能量。事實證明,曾國藩眼光沒錯。湘軍發展的時候,好多士人出身的將領,像羅澤南、李續賓,都特勇猛又有智慧,成了湘軍的頂梁柱。羅澤南在戰場上厲害,還把理學思想用到軍事教育里,帶出一幫忠誠又能打的湘軍將士。
選士兵時,曾國藩挑了樸實的山區農民。這些農民長期在艱苦環境里生活,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他們沒被城市浮華和衙門腐敗影響,思想單純,服從性強,容易接受軍事訓練和紀律約束。曾國藩說過:“山農多質直,少浮偽,有血性。”湘軍士兵大多來自湖南偏遠山區,在曾國藩嚴格訓練下,慢慢成了一支紀律嚴明、戰斗力超強的隊伍。跟太平軍打仗時,湘軍士兵靠著頑強意志和不怕死的精神,打贏不少仗,讓太平軍害怕。
除了“選士人,領山農”,曾國藩用人還特別看重“忠義血性”和德才兼備。他覺得,一個人的品德和忠誠度比啥都重要,甚至比才能還關鍵。在曾國藩眼里,“忠義血性”就是發自內心的忠誠和責任感,是對國家、君主、儒家道統的堅定信仰。只有有“忠義血性”的人,遇到危險和生死考驗,才會堅守信念,不退縮。
曾國藩選人才的時候,會各種考察人家的品德和忠誠度。比如,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是不是誠實守信、正直善良。那些口是心非、貪圖私利的,他絕對不用。同時,曾國藩也很重視才能,他知道光有品德沒才能,在戰場上也贏不了。所以選人才,他會綜合考慮文化素養、軍事才能、領導能力等,就想選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湘軍發展過程中,好多因為“忠義血性”被曾國藩重用的例子。塔齊布,原本就是綠營里一個普通軍官,出身低,可特有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對朝廷還特忠誠。曾國藩第一次見塔齊布,就被他的樸實和忠誠打動了。后來接觸發現,塔齊布訓練士兵認真負責,戰場上還特別勇猛,老立戰功。曾國藩就大力提拔他,把他當湘軍重要將領。塔齊布也沒辜負期望,多次戰斗表現出色,給湘軍發展立下大功。湘潭之戰,塔齊布帶著湘軍猛打,一下就打敗太平軍,扭轉了湘軍剛開始不利的局面,他這一猛,可把湘軍士氣給大大鼓舞了。
還有彭玉麟,為人正直,重情重義,愛國情懷滿滿。曾國藩知道彭玉麟的事兒后,好幾次請他加入湘軍。彭玉麟一開始拒絕,不過曾國藩的誠意最后還是打動了他。彭玉麟進了湘軍,負責組建湘軍水師。他全心撲在水師建設上,精心訓練士兵,改進戰船裝備,讓湘軍水師慢慢變強。跟太平軍水戰的時候,彭玉麟每次都沖在前面,他的忠誠和勇敢,讓湘軍將士又敬重又愛戴。
用人招兒下湘軍大變樣
湘軍里軍官和士兵好多是同鄉,這種靠地緣和情感聯系起來的凝聚力,那叫一個強。在湘軍招募體系下,各級軍官回鄉招兵,一營里的士兵常常來自一個地方,甚至同村同族。這種緊密的同鄉關系,讓士兵在軍隊里特踏實,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地緣和情感紐帶給湘軍帶來不少好處。士兵們彼此熟絡,語言相通,風俗習慣一樣,平常相處特別融洽,很快就能建立起深厚信任。到了戰斗的時候,這信任就變成超強的協同作戰能力。敵人進攻,士兵們會毫不猶豫互相支援,為了保護同鄉戰友,命都能豁出去。因為他們知道,身邊戰友不光是一起打仗的伙伴,還是親人朋友,誰退縮,整個團隊都危險。
湘軍和太平軍打了好多仗,這種凝聚力起了大作用。有次戰役,湘軍一個營被太平軍包圍,情況特別危急。可營里士兵一點兒不害怕、不退縮,靠著同鄉之間的緊密聯系和信任,齊心協力,頑強抵抗。有的士兵為了掩護受傷同鄉撤退,犧牲自己;有的士兵看戰友沒力氣了,主動多承擔戰斗任務。就因為這種生死與共的精神,這個營在絕境里堅守好幾天,最后等到援軍,成功突圍。
湘軍宣揚忠君衛道、保護鄉里和傳統信仰這些理念,成功點燃士兵戰斗意志,讓他們在戰場上不怕強敵,拼命廝殺。曾國藩明白,要讓士兵為國家和民族利益戰斗,得給他們戰斗的意義和使命感。所以在湘軍訓練和管理里,他一直給士兵灌輸忠君愛國、保衛家鄉、傳承儒家傳統這些思想。
曾國藩自己編了好多簡單好懂的歌謠和營規,像《愛民歌》《保守平安歌》,讓士兵日常訓練生活里反復傳唱學習。這些歌謠和營規,用直白的話講清楚湘軍的使命責任,強調士兵要愛護百姓、保衛國家、堅守儒家道德準則。這么一來,湘軍士兵慢慢有了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知道自己干的事兒是正義的,是為了保護家鄉親人、捍衛國家尊嚴、傳承文化傳統。
戰斗的時候,湘軍士兵那高昂士氣表現得特別明顯。安慶之戰,湘軍和太平軍激烈爭奪。安慶是太平天國重要據點,太平軍重兵防守。湘軍進攻安慶,碰上太平軍頑強抵抗,戰斗特別慘烈。可湘軍士兵懷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不怕敵人火力猛,拼命沖鋒。他們不顧自己安危,一個接一個沖向太平軍陣地,和敵人死拼。這場戰斗,湘軍士兵戰斗意志經受住考驗,用鮮血和生命證明了對信仰的堅守。
曾國藩的幕府簡直就是人才搖籃,給湘軍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將領,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更是成了湘軍的中流砥柱,對湘軍發展壯大、打勝仗,那貢獻可太大了。
左宗棠,性格直爽,才華橫溢,在曾國藩幕府里得到鍛煉成長。他早期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府任職,就顯出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后來左宗棠加入湘軍,跟著曾國藩南征北戰。他打仗戰術靈活多變,老立戰功。收復新疆戰役,左宗棠領導才能和愛國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帶著湘軍克服重重困難,打敗阿古柏侵略軍,收復新疆大片領土,保住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李鴻章也是從曾國藩幕府出來的厲害將領。在曾國藩指導下,他慢慢成長為優秀軍事家和政治家。李鴻章組建的淮軍,繼承湘軍優良傳統,后來還不斷壯大。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抵御外敵入侵時,起了重要作用。李鴻章本人外交才能和政治手腕也厲害,成了晚清重要人物,在好多關鍵歷史事件里都有他的身影。
這些將領各有本事,在湘軍發展里,發揮自己才能,互相配合,一起推動湘軍壯大。左宗棠打仗勇猛、足智多謀,幫湘軍在戰場上贏了不少關鍵戰役;李鴻章靈活應變、擅長外交,給湘軍爭取到更多資源支持。他們和曾國藩組成湘軍核心領導團隊,帶著湘軍在動蕩時代脫穎而出,成了清朝的頂梁柱。
湘軍和太平天國死磕到底
和太平天國對抗時,曾國藩戰略眼光那叫一個準。他知道長江在軍事和經濟上特別重要,就制定了控制長江、從西往東進攻的戰略。長江是中國南方交通大動脈,連著好多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還是物資運輸關鍵通道。控制長江,就能掌握戰爭主動權,對太平天國形成有效戰略包圍。
從軍事上看,長江沿線地勢險要,好守難攻,占了沿線城市,像武漢、九江、安慶這些,能建立穩固軍事據點,為后續進攻打基礎。而且長江水運方便,湘軍能快速調動兵力和物資,作戰效率大大提高。從經濟角度說,長江流域是中國經濟重心之一,控制長江,能切斷太平天國經濟命脈,讓他們沒物資來源和稅收渠道。湘軍一進攻,太平天國慢慢失去對長江沿線城市控制,經濟不行了,軍事力量也跟著變弱。
再看太平天國,戰略布局差太遠。定都天京后,領導層在戰略決策上有分歧,沒定下明確有效的戰略計劃。洪秀全想全力北上,直接推翻清朝;楊秀清主張定都南京,建立根據地,攢夠實力再北伐。最后楊秀清的想法占上風,可定都天京后,楊秀清又做了北伐和西征一起搞的錯誤決定。
北伐軍兵力不夠,還沒后援,深入敵境,被清軍圍追堵截,最后全軍覆沒。西征雖然有點戰果,但戰線太長,兵力分散,沒集中力量消滅清軍有生力量,和湘軍對抗時,慢慢就被動了。而且太平天國戰略執行時,不靈活,沒應變能力,面對湘軍進攻,光知道被動防守,不能及時調整戰略,戰爭里就越來越劣勢。
湘潭之戰是湘軍和太平軍第一次大規模正面交手,也是湘軍出師以來第一場大勝仗。1854年,太平軍西征到湖南,和湘軍碰上了。太平軍將領林紹璋帶著主力進攻湘潭,想切斷湘軍后路。湘軍主將塔齊布接到命令,趕緊帶著湘軍趕到湘潭。塔齊布了解太平軍戰術,就讓士兵聽到炮聲就趴下,炮停了就往前沖,直接沖太平軍營壘。戰斗激烈,湘軍士兵特別頑強,戰斗技巧也厲害,不怕強敵,使勁沖鋒,和太平軍拼命。
曾國藩又派湘軍水師總統褚汝航帶著水師五營支援湘潭。湘軍水師靠著船炮優勢,在太平軍水營來回沖擊。太平軍水營是用民船臨時湊的,根本擋不住湘軍水師,三天就被毀掉大小船好幾百只,死了上千人。湘潭之戰勝利,大大鼓舞了湘軍士氣,也給后續作戰開了個好頭。這場勝利,充分顯示出湘軍戰斗力,也證明曾國藩用人招兒有用。塔齊布這些將領指揮得好,湘軍士兵打仗英勇,都是因為曾國藩選人、培養人有一套。
安慶之戰是太平天國和湘軍的關鍵戰役,對雙方戰略格局影響特別大。安慶是太平天國重要據點,也是天京上游屏障,戰略地位太重要了。湘軍為了拿下安慶,制定了詳細戰略計劃。他們用圍城打援戰術,先派兵把安慶圍住,切斷它和外界聯系,再集中兵力打前來救援的太平軍。
這場戰役,湘軍將領曾國荃帶著吉字營負責圍城,指揮湘軍修了堅固工事,挖深壕溝,壘高壁壘,把安慶圍得死死的。太平軍好幾次組織援軍救安慶,都被湘軍打回去了。陳玉成帶的太平軍精銳部隊,和湘軍戰斗時損失慘重,沖不破湘軍防線。湘軍士兵戰斗時特別堅韌,面對太平軍猛攻,堅決不退縮,死守陣地。經過長時間圍困和激戰,湘軍最后拿下安慶,給太平天國重重一擊。
安慶之戰勝利,讓湘軍控制長江中游戰略要地,進一步鞏固對長江的控制,還大大削弱太平天國軍事力量和士氣。這場勝利,又一次證明曾國藩用人法則對路。曾國荃這些將領在戰役里展現出厲害的軍事才能和堅定信念,這都多虧曾國藩的培養和信任。湘軍士兵戰斗時團結協作、頑強斗志,也體現出曾國藩用人理念下湘軍超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天京之戰是太平天國和湘軍最后決戰,也是決定太平天國命運的關鍵。1862年,湘軍開始進攻天京。曾國荃帶著湘軍主力直逼天京城下,在城外扎營,把天京包圍起來。湘軍采用“結硬寨,打呆仗”戰術,在天京城外修了好多防御工事,挖深溝,壘高壁壘,一步步縮小包圍圈。
面對湘軍進攻,太平天國頑強抵抗。太平軍在城里死守,好幾次出城反擊,可都沖不破湘軍防線。戰爭后期,天京里沒糧草了,太平軍士氣低落,情況越來越危急。1864年7月,湘軍終于攻破天京,太平天國就這么完了。天京之戰勝利,說明湘軍徹底打敗太平天國,幫清朝平定這場鬧了好多年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天京之戰里,湘軍戰術優勢和戰斗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曾國荃等將領指揮得好,湘軍士兵不怕危險,拼命作戰。曾國藩用人法則在這場戰役也起了大作用。那些經他選拔培養、有“忠義血性”的湘軍將士,把對朝廷的忠誠和自己信念,變成攻城的強大動力。
湘軍將領戰前精心謀劃,配合得特別好。曾國荃對戰場局勢判斷準確,指揮湘軍一步一步做好作戰部署。其他將領,像彭玉麟帶著水師控制江面,切斷太平軍水上補給線,給攻城創造好條件;鮑超等猛將在城外攔住太平軍可能的援軍,保證攻城順利。他們各干各的事兒,軍事素養高,協同作戰能力強,這都多虧曾國藩長期用心培養和合理用人。
湘軍士兵戰斗時更是不怕死。天京城墻又高又厚,太平軍防守嚴,攻城特別難。可湘軍士兵記著平時被灌輸的忠君愛國、捍衛傳統這些理念,一點不害怕。他們扛著云梯,迎著太平軍炮火和箭矢,一次次往城墻上沖。好多士兵爬的時候受傷甚至犧牲,后面的人也不退縮,接著往上沖。這種頑強戰斗意志和無畏犧牲精神,就是曾國藩用人理念的體現。
再看太平天國這邊,后期領導層內部矛盾大爆發,洪秀全猜忌心重,搞得人心渙散,好多厲害將領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以前能打仗的太平軍,因為內部亂套,戰斗力直線下降。天京被圍的時候,雖然有李秀成等將領努力抵抗,但整體局勢沒法挽回了。城里沒糧草,士兵沒士氣,和士氣高漲、團結一心的湘軍比,差太多了。
湘軍能贏,就是曾國藩用人智慧的勝利。他通過“選士人,領山農”搭起特別的人才框架,用“忠義血性”和德才兼備當標準選人,讓軍官和士兵因為地緣情感緊密聯系,激發出湘軍超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這一系列用人招兒,讓湘軍從一支白手起家的地方武裝,變成改寫近代中國歷史的關鍵力量,最后把太平天國運動徹底撲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