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官網
北京經開區迎來首所本科院校,同時標志著北京市屬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實現了零的突破。3月12日,據首都教育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日,教育部正式向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函,同意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為基礎設置北京科技職業大學,首批設置合成生物技術、汽車工程技術、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自動化技術與應用、集成電路工程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6個職業本科專業,將于今年9月迎來首批新生。
在全球產業升級與科技革命浪潮中,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成為各國競相探索的路徑。中國近年借鑒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模式,加速推進職業本科大學建設。眾多地方將“職業技術大學”的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教育部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初,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置的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數量已達到56所。
中國的職業本科大學在借鑒德國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國情,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將職業技術學院升格為職業大學,打破了職業教育的學歷“天花板”,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目前國內的職業本科高校已形成區域性創新網絡,據了解,其中超過60%的院校通過“專業群—產業鏈”深度對接模式,成為驅動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進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相較于傳統本科教育,職業本科大學實現"雙軌突破":一方面突破??茖哟蜗拗?,構建"中職-高職-職業本科"貫通式培養體系;另一方面突破學科壁壘,形成"技術邏輯主導、崗位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調研顯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需求設置的16個本科專業,已實現"課程模塊—產線工位"的精準匹配,學生就業匹配度達89%。
職業技術大學解決了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難題。職業大學本科畢業生持有"雙證書"(學歷證+高級技能證)比例達75%,填補了傳統本科與高職??崎g的"技術斷層",使得技能人才得到升級。同時,令人力成本得到優化,比如,青島中德生態園引入職業本科教育后,企業研發人員本地化率提升27個百分點,人力成本下降20%。職業技術大學還為園區技術人才的終身教育提供了支撐。
職業本科大學與產業園區的結合,形成了“產教融合”的新模式。這種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聯合開展科研項目等方式,實現了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例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的數字科技園,通過完善區域教育、科技、人才資源互動機制,打造了集創業孵化、創新資源匯聚、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產城科教綜合體。
這會帶來產業園的空間重構。比如,杭州未來科技城依托職業本科資源,孵化智能硬件企業形成特色集群,土地溢價率提升30%。這也會帶來產業園的要素重組。比如,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構建"院校-眾創空間-加速器"體系,新技術產業化周期壓縮至9個月。這還會給產業園帶來價值重塑。比如,南京工業職大開發的動態化教材系統,將企業技術標準更新時滯從18個月降至3個月。
總之,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也為產業園區帶來了創新活力。職業本科大學培養的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快速適應產業園區的工作環境,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這些高素質人才為產業園區帶來了新的技術理念和創新思維,推動了企業的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
當然,這種模式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有待提高,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仍需進一步優化。此外,職業本科大學與產業園區的合作深度和廣度仍需拓展,以更好地適應產業升級的需求。
但我們樂見,職業本科大學正從產業配套者轉變為創新策源者。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深圳職大孵化23家科技企業的"校區經濟"效應中,更反映在工業園區土地溢價30%的空間價值重構上。未來隨著《職業教育法》修訂深化,職業本科大學將加速從"人才工廠"向"創新引擎"躍遷,為中國特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持久動能。在這場教育與產業的共生進化中,我們正在見證"工程師紅利"向"創新者紅利"的歷史性跨越。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