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看新聞,說是金融行業禁止炫富了。
中國證券業協會擬修訂的《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指標》提及,券商員工沉迷于“過度奢華”的生活,公司將受到處罰。
這其實不是新動作,我記得至少在2023年底證券行業就被要求過“禁止炫富”。這種要求可能與2022年有中金公司員工在網上曬出家屬月入8萬,引發網民批評金融行業高薪有關。
到了2024年夏天,中信建投的一個實習生又弄出了一個炫富的大瓜。這個實習生發布的炫富視頻,展示了他開保時捷上班、下班打高爾夫等“奢華生活”。
這兩期炫富事件,讓中金和中信建投兩家公司承受了不小的輿論壓力,也讓整個金融行業的“高薪”受到詬病。壓力當然也就傳到“上級部門”,于是就有了禁止炫富的行規。
可是,炫富這種事兒,哪是禁得了的呢。這是人性啊。
從社會學的角度,人的幸福感就來自“超越他人”。所以,人才有動力追逐金錢、權力、名譽、聲望。
炫富,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超越了很多人,大概是能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一定能夠帶來“爽感”。
一種行為既不犯法又能爽,一定難以禁止。
開一輛豪車,穿一身名牌,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在炫富,就是在向外人確認自己超越了很多人。
奢侈品為啥能夠長盛不衰,就是因為它能幫助一些人呈現“出類拔萃”“高人一等”的社會存在感。
當然了,證券協會不是禁止從業人員穿名牌開豪車,而是你開就開吧,別到處喊“我開了豪車”。
說實話,這種行為挺二的。有錢人覺得你傻,同行覺得你蠢,而老百姓呢,會覺得你收入“不正當”。
正如超越他人會獲得幸福感,被他人超越則會覺得不幸。不幸而又無力改變自己的不幸,可不就要炮轟你的高收入不正當。
總之,炫富容易引發沖突和對立。要杜絕這種情況,恐怕得等到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實現,于是“禁止炫富”就成了捷徑。不能治本,能治標也行啊。
好吧,那么我們且看這禁止炫富的規定啥時候被“二貨”突破。
說到這里,想說一下我發現的“炫富規律”——在網上炫富的人,他們的奢華生活往往并非自己奮斗所得,多是“繼承”自父母、家人、家族。比如,富二代比富一代更愛炫富,比如官員是不可能炫富的,但他們的孩子可能忍不住炫富。
真正的富豪也很少向公眾炫富的,往往都比較低調。因為他們已經不需要通過炫富從社會中獲得認同了,他們已經有了社會聲望,不需要再證明自己“高人一等”而獲得幸福感。
前面提到的前兩年的金融行業炫富案例,一個是妻子炫的,一個是實習生炫的,他們所炫的東西都不是自己掙的。他們如果不炫富,別人根本不知道或不相信他富,所以他們富得很寂寞——擁有了富卻得不到相應的幸福感,只有讓更多人知道他的富,他才能獲得幸福感。于是他們忍不住炫富。
事實上,那些在金融企業里掙高薪的人,雖然憑借的是體系優勢拿得高薪,但背后也是很辛苦的。他們覺得自己年薪兩三百萬也是血汗錢并不值得炫,而他們也能看到比他掙得多的人還有很多,因此他們大多不會炫富。
不勞而獲的人,原本沒資格炫富,卻又最容易炫富。
所以,金融行業里面炫富頻發,可能并非因為員工薪酬高(至少他們自己不覺得高),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管好”不勞而獲的家屬或孩子。
其實很難管好的,尤其是孩子要管好實在不容易。也正因如此,證券協會才再次立規矩耳提面命吧。
最后想說的是,富豪哪個行業都有,為啥是金融行業對炫富這么敏感呢?一則因為金融行業確實容易有高薪崗位,二則因為金融行業掙到大錢本質上靠的是牌照。
金融行業的高薪,有相當一部分是“制度紅利”,本來大家不太關注這個真相,一炫富就引火燒身了。一燒就燒整個行業,所以不管是否禁得住,行業協會必須出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