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本文摘編自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書籍
《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
[英]馬特·里德利 著
責編 | 賈寧排版| 沐言
第8870篇深度好文:3714字 | 11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當下,DeepSeek的爆火再次印證了一個不可忽視的趨勢: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并已然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其實,DeepSeek的熱度攀升,早已在馬特·里德利的《創新的起源》中埋下伏筆。
這本揭示創新底層邏輯的經典著作,不僅讓我們理解了為何越來越多的革命性創新誕生于中國,更讓我們看清了DeepSeek在眾多大模型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面對AI時代的浪潮,我們保持理性,保持樂觀,鼓起勇氣擁抱變革。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從《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一書中整理摘編了一些思考,以饗讀者。
一、下一個革命性的創新
注定來自中國
中國的創新發動機已經點火。硅谷的創新發動機還會噼啪作響一陣,但從大多數指標來看,加州未來很難吸引人才:
加州越來越成為一個花銷巨大、束縛眾多、監管嚴格、課稅繁多的工作場所;
得克薩斯表現得更出色一些,以色列、新西蘭、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甚至歐洲部分地區均有其亮點,特別是倫敦及其腹地。
未來幾十年里,中國的創新規模和創新速度可能將超過其他任何地方。
就發現和發明而言,中國正以西方所艷羨的激情投身于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核能和太陽能領域,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
過去10年里,中國每年新建7000英里(11265.4千米)的高速公路;
在西方需要幾十年才能建成的鐵路線和地鐵網絡,在中國一兩年內就可以出現;
中國的數據網絡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大、更快、更全面。
耗資建造這些基礎設施并不能稱得上創新,但肯定有助于創新的實現。
如何解釋這種創新狂熱的速度和廣度?一言以蔽之,工作。
中國企業家致力于“996”工作制: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一周工作6天。 美國人改變世界時也是如此(愛迪生對員工要求超長的工作時間); 德國人作為最具創新精神的民族時也是這樣; 19世紀的英國人是這樣; 更早的荷蘭人和意大利人也是這樣。
愿意投入時間、愿意試驗、愿意實踐、愿意嘗試新事物、愿意承擔風險—出于某種原因,這些特征存在于年輕的、新近繁榮的社會,在老舊、陳腐的社會中已不復存在。
西方可能仍會在金融、科學、藝術和慈善領域發揮才智進行創新,但它在創造影響日常生活的產品和過程方面卻放緩了腳步。
二、創新的終極形態
世界范圍,中國的力量勢不可擋。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更可能產生創新呢?
1.大企業常常被更具創新力的行業新秀淘汰。
IBM讓微軟殺了個措手不及,而微軟又遭到谷歌和蘋果公司的回馬槍。盡管柯達是膠片時代的霸主,它眼睜睜地看著整個行業受到電子產業的入侵,自己的商業模式被打亂,走上消亡。
2012年,柯達申請破產保護。其實,早在1975年,一位叫史蒂芬·賽尚(Steven Sasson)的年輕柯達研究員制造出一臺體積龐大的相機,這臺相機可以將模糊的電子圖像記錄在盒式磁帶上,這樣在電視屏幕上就可以顯示出這些圖像。
賽尚嘗試讓公司高管們對他的發明提起興趣,但高管們表示這項發明造價昂貴、不切實際、質量低劣,所以反對這一發明。
賽尚透露給《紐約時報》:“相片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已經有100多年了,沒有人抱怨相片的存在,它們非常便宜,所以怎么會有人想在電視機上看自己的照片呢?”
柯達的員工雖然研發了數碼攝影技術,但公司為了維護自身的巨大既得利益,不僅沒有深入探索這一技術,反而希望它消失。
大公司不善于創新,因為它們的官僚作風太嚴重,有太大的既得利益促使它們維持現狀,而不再關注自己客戶的實際利益和潛在利益。
因此,若要推動創新,則必須有經濟體鼓勵創新,或者說至少允許外來者、挑戰者或者顛覆者能站穩腳跟。
這意味著開放競爭,從歷史上看,這對大多數社會來說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特征。縱觀歷史,無論是貿易公司、手工業協會,還是國有企業,當權者都熱衷于讓它們處于壟斷地位。
2.開放式創新的終極形態是開源軟件。
它曾經是這個行業一個古怪的、波希米亞式的分支,成員大多是那些希望世界沒有疆界、沒有私人財產的空想家。
20世紀80年代,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的自由軟件基金會開始反對大公司的專利軟件,并押注于用戶可以為創新做出貢獻的想法上。他開發了GNU系統(Gnu's Not Unix的縮寫)來挑戰Unix操作系統的地位。
1991年,林納斯·托瓦茲發明了開源的Linux操作系統,這一系統融合GNU的功能,并逐漸占據了計算世界的大部分領域,獲得超級計算機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最近它還在進軍谷歌的安卓設備,擴展移動市場版圖。
2018年,IBM宣布將斥資300億美元收購紅帽(Redhat)這家開源軟件公司。亞馬遜通過亞馬遜網絡服務獲得云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完全是基于開源軟件。
因此,軟件世界日益成為一個開放、自由分享創新的地方,它是一片不設圍欄的大草原。
這里非但不阻止創新,反而似乎起到了鼓勵創新的效果。Linux基金會現在擁有數千個開源項目,可以“利用開源研發的力量,以無與倫比的速度和規模推動創新”。
最好的開源式創新是由消費者自己創造的。
三、人工智能不會讓你失業
幾乎世世代代都會出現創新會破壞就業的觀點。
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開始“相信機器代替人類勞動會經常對勞動階層的利益造成損害”;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1930年曾擔心“技術進步促使效率提高,并造成難以解決的勞動力過剩問題”。
到目前為止,這一觀點被證明是錯誤的。
過去兩個世紀里,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但是農民搬到了城市中,在制造業中找到工作。
之后,制造業的生產力迅猛提升,釋放了大量勞動力,這些人投入服務業中,但仍然沒有出現大規模失業的跡象。蠟燭被電燈取代了,但燈芯修剪工找到了其他工作。
數百萬婦女從事有收入的工作,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洗衣機和真空吸塵器這類創新產品的出現,使得她們從諸多勞累家務中解脫出來,而就業率并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天,英國符合工作年齡的從事有收入工作的人口比例剛剛創下歷史新高,達到76.1%。
今天,人們認為正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可能讓許多人失業。許多人說這次情況不同,這一次是機器的認知技能與人類的大腦相競爭,而非其機械蠻力,這讓工人無路可走。
我有時會對提出這種問題的學者、政客回答道,你這樣講的意思是說像你們這樣的知識分子—還有律師和醫生現在受到了威脅,而不僅是農民、家庭主婦和工廠工人受到威脅。這是某種程度的詭辯。
事實是,今天創新并未表現出異常快速、徹底或具有威脅性的方面,正如它并未這樣影響工作一樣。
畢竟,亞當·斯密指出,生產的目的是消費;工作的目的是賺夠錢來買到你想要的東西。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獲取所需商品和服務的能力提高,因此對提供這些商品和服務的人的需求也會提高。
只有現代工作者的生產力、購買力普遍保持高水平,才能讓餐廳廚師、寵物獸醫、軟件專家、私人教練和順勢療法醫生持續經營下去。
創新還創造了全新的就業機會。
對于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來說,今天人們從事的大多數工作聽起來完全讓人摸不著頭腦。
什么是軟件,什么是呼叫中心,什么是空乘?創新讓人們自由從事他們真正看重的事情。
你不再為了免受饑餓而在你的菜園里開墾、除草,你可以選擇出去工作,在一家商店里購買蔬菜。這是因為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你可以使這一情況變為現實。
四、上三休四,或將成為現實?
沃爾特·艾薩克森總結道:“科學的進步一旦得到實際應用,就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工資水平、縮短工作時間、生產出更豐富的糧食、讓人們擁有更多的休閑娛樂和學習時間、也讓人們學習如何生活,從而擺脫過去一直讓普通人幾近窒息的苦差事。”
此外,許多人并未注意到,機械自動化確實創造了額外的閑暇時間,我們沒有強迫失業者享受這種閑暇時間,只是將它公平地分享出來。
一個饒有趣味的事實是,1900年,美國人的平均壽命為47歲,人們從14歲起開始工作,每周工作60小時,沒有退休的可能。一個普通人一生約有25%的時間在工作中度過,其余時間用于睡覺、待在家里和童年生活上。
今天,這個數字大約是10%,因為人們的平均壽命約為80歲。
人們大約將一半的時間花在教育和退休生活上,每天只花費1/3的時間(8/24)工作,只工作一周時間的5/7。50%乘以1/3、再乘以5/7,數值略小于12%。
去掉幾個星期的假期、一些病假和圣誕節這樣的常規假期,你就只剩下10%了。這還是把午餐時間算在工作中。
所以,總的來說,整個社會已經通過創新大力提高生產力,給每個人更多的休閑時間。
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預測道,由于自動化,西方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或者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預測到,我們將會減少到每周工作4天,有13周的假期時,他們并不像你所想的是在胡言亂語。
想象一下,如果機器人真的可以做你能想象到的所有事情(包括搓背和剝葡萄皮),并且它們的勞動力很廉價,那么就不再需要你出去工作掙錢。
問題到底在哪里?你可以以零成本獲得你想要的任何商品或服務。所以你無須謀生,因為生活是免費的。
當然,這是不會發生的,尤其是因為總有一些你可以想到但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你真的想讓機器人為你打網球嗎?)。并且即便是機器人只需要能量,它也不會在零成本的情況下運作。
但這是一個有用的思維實驗,工作本身并不是目的。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