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看古裝劇時
應(yīng)該都看到過
這樣的情節(jié)吧——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
這古代也沒有指紋技術(shù)啊
“按手印”有啥用呢
萬一有人反悔不認賬
靠啥來證明呢
其實
這是把古代人的“簽字畫押”
想的太簡單了
古人的婚喪嫁娶、交易經(jīng)商
簽訂契約都是重要的一環(huán)
雖然沒有現(xiàn)在的技術(shù)
但為了保證契約的有效
古人也是想了很多方法的
可以說處處體現(xiàn)著智慧
方法一
引入“第三人”
為了確保契約有效
古代人“簽字畫押”
是會喊來一大幫人來圍觀的
而且他們還分別承擔(dān)著
不同的功能
以唐代為例
兩個人簽訂契約
需要有見人、保人、同取人
共同在場
見人
一般是在本地
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士
比如僧人、御史之類的
主要負責(zé)“見證”
保人
是為簽約人擔(dān)保的人
不是有所人都能當(dāng)“保人”
想替別人擔(dān)保
需要在年齡、財產(chǎn)、信用方方面面
都符合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
同取人
一般是簽約人的
丈夫、妻子、兒女
負責(zé)和簽約人共同履約
這三類人共同在場
才能正式開始“簽字畫押”
這樣才算生效
方法二
改變畫押的方式
在古代
畫押并不是只有按手印一種
而是還有其他的方式
比如“畫手指”
簽契約的時候
把手指放在契約上
用筆畫出手指頂端、兩個指節(jié)的位置
后面驗證的時候
就直接對比三條線的位置
比如“按整個手掌”
簽契約的時候
把手掌或腳掌沾滿墨水
一整個按在契約上
后面驗證的環(huán)節(jié)
也是直接對比整個掌印
方法三
增加“毀約成本”
除了前面兩種
古人還通過一系列懲罰制度
增加“毀約”的成本
來避免“有人耍賴”
有錢的
就翻倍賠償
沒錢的
就干活兒賠償
另外還要“打板子”
根據(jù)違約程度的不同
打的次數(shù)也不一樣
以當(dāng)時的醫(yī)療條件
“打板子”說不好是真能要命
所以威懾力還是很大的
想耍賴不認賬的人
多少會掂量掂量
方法四
沒那么先進的“指紋識別”
雖然古代沒有
現(xiàn)在這樣精準(zhǔn)的指紋識別
但也在當(dāng)時的條件下
摸索出了一套“指紋識別法”
唐代的賈公彥
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指紋特征及用途的
從這時候起
就已經(jīng)有“指紋識別”了
后面逐漸發(fā)展出四種
“指紋識別”的方式
第一種比較簡單
是直接用肉眼觀察的
目測法
第二種是疊加法
重新拿一張紙
新按一枚指紋
把這張紙和原本的契約疊放
對比是否重合
第三種是透光法
如果時間比較久遠
契約上的指紋已不太清晰
會用這種方式
在暗房里點個蠟燭
通過透光的方式來觀察指紋
再結(jié)合前面兩種方式
就能進行判斷
最后一種是撕接法
也是拿張紙新按一個指紋
然后撕掉一半后和原來的指紋拼合
如果能完整的接合
就說明是同一個人按的
這些方法的準(zhǔn)確率
雖然不能和現(xiàn)在的指紋識別比
但專門從事這個的人
也是能實現(xiàn)8、9成準(zhǔn)確率的
以上就是
古人“簽字畫押”
防止不認賬的各種方式了
不得不感嘆
時間雖然會限制技術(shù)水平
但限制不了人的想象力
以及解決問題的決心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