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這句話多數家長都聽過。
現在的很多爸媽白天都要工作,不管是給老人帶娃,還是交給保姆月嫂,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這個困境,就是:感覺娃和自己不親……
● 晚上想帶娃睡,寶寶哭得撕心裂肺,非要和 姥姥 / 奶奶 / 保姆睡; ● 上班走的時候,和寶寶告別拜拜,娃跟沒事兒人的,一點都不留戀; ● 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粘著爸媽,心理就特別不適滋味;
娃爸娃媽們也忍不住焦慮:是不是因為陪睡的不是我,孩子才和我不親?以后可怎么辦?
2 歲前是依戀關系關鍵期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
通常是孩子依戀主要照顧人的表現
在孩子出生的前 2 年里,特別是第 1 年,是建立「安全型依戀」最關鍵的時期。
孩子初來世界時, TA 們只能被動地和環境相處,所有的體驗感都來自于照顧者的反饋,可以理解為,這個階段的寶寶還是一個「幼崽」。
寶寶用哭鬧表達自己的饑餓、困倦或壓力,如果得到的回應是被滿足、被呵護,自然而然從照顧者那里獲得得是滿滿的安全感。
這個階段,無論是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還是保姆月嫂……陪伴寶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塑造著陪伴者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系。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個階段內,誰陪伴孩子更多,回應 ta 的需求更多,誰就是孩子眼中的主要照顧人,孩子自然就會和這個人更親密。
大多數情況下,陪睡是一個安全氛圍要求很高的事情,通常由寶寶的主要照顧人完成,「和誰睡就和誰親」,其實是孩子更依戀主要照顧人的一種表現。
也就是說,不是誰陪睡,誰才和孩子親;而是孩子對誰的依戀更強,更愿意這個人來陪睡。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聽起來有些扎心,但爸媽們也不用著急,要知道,依戀關系不是唯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孩子和父母的鏈接是很難被取代的。
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鏈接無人比擬
依戀關系不是唯一的
建立依戀關系也不止有陪睡
嬰兒天生具有向父母,尋求親近和安慰的傾向。
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鏈接在寶寶出生那一刻就已經存在了。
在《發展生物心理學》中的一項研究中,對比胎兒對母親聲音、父親聲音還有他人故事錄音的反應。
結果發現,對比錄音胎兒對爸爸媽媽的都有反應,聽到兩種聲音都會出現心率加快的現象 [2]。
這說明小胎兒就已經能認得自己的爸爸媽媽了。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此外,剛出生連眼睛都還沒有睜開的寶寶,也能通過氣味認出自己的媽媽。
在另一項新生兒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不同人穿過的衣服放在 44 名正在哭泣的新生兒寶寶身邊。
對比干凈的衣服和其他媽媽穿過的衣服,自己媽媽的衣服放在身邊時,寶寶能更快的停止哭泣,有更多的吮吸動作,這都是寶寶被安撫的表現。
寶寶天生的安全感就是來源于媽媽(爸爸也是)。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寶寶在某個階段和其他家庭成員更親,不代表和自己不親,更不代表孩子不愛 (不會愛)自己。
依戀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會流動的。
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陪伴需求是吃喝拉撒睡,等大一些,需要社交 / 玩耍 / 學習,有更多的情感 / 互動需求,我們也能有更多時間陪伴,依戀關系自然會恢復。
所以,在某一時段內,孩子看起來和父母沒那么親密,不用太焦慮。
我們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提供情感的支持,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同樣可以和娃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同樣可以和娃很親密。
高質量的陪伴
可以有效彌補暫時「缺席的愛」
什么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簡單來說,就是爸媽們可以嘗試一天抽出幾十分鐘或一周中某段的時間,建立親子之間的親密儀式。
可以是每天睡前的哄睡環節——哄寶寶入睡、講睡前故事、進行睡前聊天和擁抱;也可以是周末固定的戶外時間、晚飯后的時間等等,這些親密儀式都能讓孩子感到安全和穩定。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在陪娃過程中,相比于時間長短,娃更需要的是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情感和關注。
如果一直有干擾,比如大人手機不離手,陪娃陪伴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可以說,陪娃時間的長短不是評判父母是否稱職的唯一標準,陪睡更不是親子關系的全部。
當我們在娃身邊時,和孩子在一起,無論是玩玩具、讀繪本、嬉笑打鬧,甚至啥都不干,全身心地投入,寶寶們也會感知到:爸爸媽媽在我身邊,他們都在關注著我,陪著我,愛著我。
參考文獻
[1] Early attachmentnetworkstomultiple caregivers: History, assessment models, and futur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Sullivan, R. M., & Toubas, P. (1998). Clinical usefulness of maternal odor in newborns: soothing and feeding preparatory responses. Neonatology, 74(6), 402-408.
[2] Lee GY, Kisilevsky BS. Fetuses respond to father's voice but prefer mother's voice after birth. Dev Psychobiol. 2014 Jan;56(1):1-11. doi: 10.1002/dev.21084. Epub 2013 Jul 2. PMID: 23817883.
本文專家
王冰玉
合作專家
中科院心理咨詢師
波士頓大學學前教育碩士
蘇靜
審核專家
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碩士
策劃制作
策劃:芽芽
監制:大力
排版:刷子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