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3月11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因考核不合格當場退群,并在朋友圈發‘牢騷文’”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廣泛關注。李力教授的朋友圈牢騷文引發熱議的那個下午,高校教師群里討論最多的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一道數學題:“四年16篇論文折算成分數,怎么就不及格了?”
這位六十歲的法學教授,用一篇文章的反思,意外掀開了高??蒲性u價體系轉型期的復雜現實。根據校方披露的信息,李力四年間完成的16篇論文中,僅有1篇符合現行核心期刊標準,其余多為報紙理論版文章——這恰恰映射出當前學術評價從“數量優先”向“質量導向”轉變的陣痛。有青年教師坦言:“現在發《人民日報》理論版比發普通C刊還難,但考核表上可能只算0.5分?!?br/>
事實上,這場風波的深層矛盾在于新舊評價體系的過渡斷層。2018年教育部等部委聯合印發《“破五唯”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反對“唯論文”傾向。但具體到執行層面,像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這樣的政法類強校,為保持學科競爭力,不得不將權威期刊發表作為重要指標。
值得關注的是教學工作的量化困境。網傳李力教授指導的研究生證實,導師曾連續三周逐字修改其畢業論文,但這種投入在現行考核中僅體現為“年均指導2.5個碩士生”的量化數據。對此,多所高校正在探索改革,如復旦大學從2023年起試點“教學型教授”評聘通道,側重考察課程創新、教材建設等非論文指標。
其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有詳細的考核細則:法學院教授聘期考核包含4項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其中科研占比60%。李力因核心期刊成果不足,雖教學達標仍被綜合評定為“不合格”。這種精細化考核引發的爭議,實則反映了學術共同體對評價標準的認知差異:當58歲的刑法學教授還在深耕司法解釋的體系化研究,35歲的青年學者已在用大數據分析裁判文書網的海量案例。
事件發酵過程中,一個被忽視的細節是高校教師聘期改革的政策背景。2020年頒布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全國高校普遍推行“準聘-長聘”制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此次考核正是該制度的實踐應用。這種“非升即走”機制在激發科研活力的同時,也給傳統研究領域的學者帶來轉型壓力。
值得欣慰的是,校方在回應中提到,聘期考核不合格沒有嚴重后果,李力教授有申訴權利,且學院沒有對其官網簡介作出修改。
這場風波或許會成為高校評價體系改革的催化劑。當我們在相關話題下看到超過幾千條討論,當中國政法大學馬懷德校長在兩會提案中建議“構建分類分層評價體系”,當越來越多高校開設“學術生涯規劃”培訓,這些細節都在提示我們,改變正在發生。就像一位網友的留言:“與其爭論16篇論文該打多少分,不如思考怎樣才能讓學者安心研究真問題?!保ㄔ醋陨嫌涡侣劦让襟w)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